站在5G商用五周年的门槛上
5G商用五年来,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
广阔的5G覆盖,给企业的生产运营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特别是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5G应用带来了生产力的变迁,让“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优势从概念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的场景。
5G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持续传来新进展。随着5G网络海域覆盖以及5G-A技术的应用,无人机运送着舟山早上捕获的活蹦海鲜,可实现“1小时到上海,2小时上餐桌”;在广州南沙,自动驾驶的车辆升级为无人驾驶,并获准驶入城市快速路。5G不仅带来更高速、优质的网络体验,也逐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相较于5G在to B主战场上的攻城略地,面向大众消费的5G应用仍然方兴未艾。消费者一直期待专属于5G的“杀手级应用”,能充分释放5G手机的性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众消费场景对5G的巨大需求,以及to C场景的增长潜力。
由于5G相关技术是支撑AI通用技术发展的底层技术,目前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押宝AI以撬动5G消费市场。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主要厂商均在积极推动AI技术在手机终端的广泛应用。从技术逻辑上,5G和AI两大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满足大众消费需求,随着AI大模型的进一步成熟,实际效果将更加可期。
而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头部厂商也尝试开辟新的市场。今年初,苹果公司推出了首款空间计算产品Vision Pro,打开了市场对5G+XR的想象力,也为开发大众消费级的5G“杀手级应用”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作为另一重要的头部玩家,华为也很早进行了布局。在2019年时,华为就曾与中国移动尝试以5G+VR方式直播CBA总决赛。让距离赛场几百公里外的广州球迷,不但有置身东莞总决赛现场的体验,甚至获得比电视转播更清晰的现场画面、更多元的观赛视角。
在行业应用的助推下,随着5G覆盖范围以及VR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如今远程“近距离”观看赛事、演出、直播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实现。或许在今年夏天的奥运会、欧洲杯,观众还不能完全感受这种变化,但随着更多厂商的加入,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并不需要等到下一届奥运会。
站在5G商用五周年的门槛回望,尽管消费者对消费级5G“杀手级应用”的期待尚未完全满足,好在五年的探索积累,已让这条路径逐渐清晰,并有望在5G商用的下一个节点来临前,看到更多的变化。对于手机厂商和运营商来说,还应关注如何在持续的技术演进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有效的产品服务创新,回应更多的消费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