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南矿集团董事长李顺山:深耕中高端矿机装备赛道

武卫红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南矿集团生产车间 公司供图

  4月10日,南矿集团正式登陆深交所。南矿集团董事长李顺山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长期深耕中高端矿机装备领域,上市后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体系,全面扩大市场,打造矿机装备领域国际知名品牌。

  紧盯国际先进技术

  根据招股书,南矿集团前身为南昌矿山机械厂,成立于1970年,主营业务为砂石骨料和金属矿山相关的破碎、筛分设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后市场服务,是国内领先的中高端矿机装备供应服务商。

  据介绍,公司长期深耕中高端矿机装备领域,研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突出。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2022年8月,公司“液压高频筛设备技术”“大型单缸液压圆锥破碎机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年版)》,技术先进性获得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认可。截至2023年3月1日,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49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473项,外观设计2项。

  资料显示,南矿集团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江西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拥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科研创新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作为中国矿山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单位,公司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其中参与起草了6项国家标准,独立起草了6项行业标准。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南矿集团产品应用于三峡工程、白鹤滩工程、防城港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并已进入中国电建、海螺水泥、宝武集团以及法国拉法基集团、德国海德堡水泥集团等大型企业供应链。

  李顺山表示,上市后公司将紧盯国际先进技术,加大原创性创新力度,逐步实现由跟随到引领的转变,开发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主打产品,并聚焦海外重点市场,大幅提升海外市场销售额,成为“强研发、强制造、强营销”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团。

  主营业务稳步增长

  近年来,南矿集团营收规模不断扩大,主营业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3亿元、4.98亿元、7.25亿元和3.7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65亿元、0.90亿元、1.12亿元和0.61亿元,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81%,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申万宏源研报显示,从营收和净利润规模来看,相比浙矿股份、大宏立、利君股份、耐普矿机4家A股上市公司,南矿集团近年来业绩规模接近上述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增速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019年-2021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4.31%、44.08%、37.68%,研发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15%、3.86%、3.46%,均高于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

  根据招股书,南矿集团本次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5100万股新股,拟募集资金11.5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将用于高性能智能破碎机关键配套件产业化项目、智能化改造建设项目和综合科技大楼建设与智能运维平台建设项目。

  据介绍,募投项目的实施有望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范畴,增强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显著提高公司生产能力,提升公司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公司整体竞争能力,为公司实现业务全国布局和未来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李顺山表示。

  根据申万宏源研报,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南矿集团经营规模,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制造水平并丰富产品系列,有利于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向“装备制造+服务”模式升级

  近年来,南矿集团大力拓展后市场服务业务,加速从传统、单一的设备销售模式,转变为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整机销售、配件供应、智能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客户提质、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

  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南矿集团后市场业务收入分别为0.65亿元、0.89亿元、1.44亿元、1.01亿元,收入占比从16.86%稳步增至27.15%,成为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

  申万宏源研报显示,南矿集团率先迈入产品后端服务,一方面可以在未来高端品牌竞争中抢占先发优势;另一方面,运维服务将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公司业务实现更广泛覆盖。

  根据国泰君安研报,目前国内破碎筛分装备后市场服务的竞争尚未完全启动,多数破碎筛分装备制造企业仍停留在“整机+配件”销售的传统竞争阶段。公司率先转型布局,有望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同时发挥协同效应,覆盖更为庞大的存量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