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节奏放缓 药企强化“造血”能力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3家药企成功登陆港股,但仍有30家药企处于聆讯期。业内人士表示,受二级市场波动影响,不少已上市药企股价跌破发行价,影响了拟上市药企的融资计划。相较于上市融资,越来越多药企开始加速产品商业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多家药企二度递表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根据Wind统计,自规则修改以来,已有90家药企赴港上市,生物制药公司占比超60%,业务覆盖肿瘤、细胞治疗、罕见病等领域。从数量上看,2018年4月30日至年末、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港股上市药企分别达11家、19家、23家、34家,总体呈上升趋势。
2022年初至今,3家药企成功登陆港股,但仍有30家公司处于聆讯阶段。其中,12家公司已二度递表,云康集团、中国口腔医疗递表逾三次。此外,由于港交所法定招股文件有效期为6个月,微医的招股书现已失效,公司尚未二次递表,艾美疫苗等也面临着递交招股书期满的情况。
对此,汇丰银行环球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兼副主席孟怡表示,港股医药板块2021年波动较大,此前在规则修改后上市的内地创新药企股价多数大幅调整,不少已跌破发行价,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的新上市公司基本都遭遇了上市即破发的尴尬局面。在此背景下,很多已递表的上市申请人迫于市场状况选择延期发行,等待更有利的发行窗口。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37家赴港上市的药企中,近一半公司上市首日股价破发。有34家公司当前股价低于发行价,其中约20家公司股价较发行价跌超50%。
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相较于上市融资,越来越多药企开始加速产品商业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根据2021年年报,康希诺、药明康德等多家港股医药公司实现盈利。部分仍处于亏损中的药企受益于产品上市带来的利润,亏损有所减少。药明巨诺表示,公司年内亏损由16.64亿元降至7.02亿元,原因主要是2021年推出的倍诺达产生的收入及毛利。
近期,一些药企纷纷表示将加速商业化。在3月17日的业绩交流会上,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文杰表示,复宏汉霖2022年要从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进化为Biopharma(生物制药)公司。其认为一家Biopharma公司的标准之一是,“财务上能依靠产品销售带来的现金流,摆脱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形成良性运营状态。”
复宏汉霖近日宣布,公司首款自主研发的生物创新药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经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
业内人士认为,医药生物行业投资将进入“精挑细选”期。“进入下半场,投资人会更关注发行人的技术能否解决切实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比如细胞疗法、基因编辑和修饰等。”针对港股药企未来的发展,孟怡如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