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量价齐增 钛白粉企业三季度业绩亮眼

何昱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建筑、汽车等行业需求保持旺盛,钛白粉行业步入强景气周期。今年以来,钛白粉产品经历多次涨价,多家钛白粉企业业绩随之大增。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惠云钛业等公司前三季度净利均同比翻倍。

  销量和售价齐升

  多家钛白粉企业业绩亮眼。

  龙佰集团日前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2.68亿元,同比增长54.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38.31亿元,同比增长96.48%。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4.68亿元,同比增长51.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增长112.51%。

  中核钛白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9.85亿元,同比增长46.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增长181.37%。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3.75亿元,同比增长27.63%;归母净利润为3.45亿元,同比增长211.16%。

  安纳达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53亿元,同比增长87.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152.55%。其中,第三季度主营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上升87.59%;归母净利润为4285.45万元,同比上升203.76%。

  惠云钛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51亿元,同比增长72.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168.77%。其中,第三季度主营收入为4.27亿元,同比增长76.2%;净利润为6412.55万元,同比上升265.55%。

  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钛白粉行业高景气度延续,中核钛白等多家企业第三季度盈利增幅超2倍。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钛白粉销量和售价齐升。中核钛白表示,报告期内,受公司主营产品钛白粉量价齐升的影响,公司整体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

  高景气持续

  进入三季度后,钛白粉再度迎来涨价潮,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惠云钛业等企业纷纷发布提价公告。10月中旬,上述企业再度发布产品提价公告,钛白粉每吨上调幅度在700元至1000元之间。

  钛白粉涨价主要在于生产成本快速提升。国内某钛白粉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钛精矿和硫酸价格持续上涨,多家钛白粉企业已多次提涨钛白粉价格,如中核钛白已经8次上调钛白粉价格。

  国金证券认为,三季度钛白粉产业景气度继续高位,钛白粉持续放量,增厚企业盈利水平。同时,多家企业扩建钛白粉产能,有望提升盈利中枢。

  从需求端看,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向好。而国外市场受疫情影响,产能装置暂未恢复正常,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钛白粉出口,产品出口量持续增加。根据百川资讯,前三季度国内钛白粉出口量93.86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日前,辽宁、山东等地多家钛白粉企业因限电、限气减产,行业整体开工在7成左右。厂家报价稳定,新价格多针对11月份订单执行,目前主发前期订单。业内人士表示,钛白粉价格今年以来多次上调,预计第四季度相关企业业绩有望保持高增长。

  布局新材料领域

  多家钛白粉企业抓紧布局新材料领域。据了解,钛白粉企业可以将副产品硫酸亚铁直接用于磷酸铁制备,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根据中泰证券研报,磷酸铁锂产业链逐步趋向于大化工体系,未来成本优势主要依靠原材料自产、副产品利用、自备能源、新工艺等方式构筑,垂直一体化和副产品利用的公司将拥有明显优势。铁锂属于高耗能产业,在以渣定产等政策引导下,未来工业级磷酸一胺稀缺度较高,拥有磷酸一胺产能的公司将会有显著优势。钛白粉企业生产磷酸铁具有硫酸、铁源优势,磷矿石企业具有显著的磷源优势,能够构筑成本壁垒。

  公告显示,中核钛白拟投资121.08亿元,分三期建设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布局动力电池领域,主要建设磷酸铁锂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进入磷酸铁锂领域。5月27日,公司与宁德时代下属控股子公司时代永福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宁德签署《关于成立合资公司的股东协议》,股权占比各50%,以推进光伏、风电、储能等综合智慧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

  东莞证券研报显示,中核钛白主营产品钛白粉的新增产能未来几年将持续释放,为公司业绩形成支撑;同时,公司延伸布局磷酸铁锂,做大业务规模,加速转型升级。

  龙佰集团积极布局锂电池材料领域。公司8月12日发布公告,拟投入47亿元建设锂电材料项目,包括2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1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20万吨/年电池材料级磷酸铁项目。国金证券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预计未来锂电池材料需求增速持续加快。龙佰集团以钛白粉副产品硫酸亚铁、氢气、烧碱、双氧水等为原料生产磷酸铁锂材料,将进一步发挥公司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