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估值、高溢价、高承诺的“三高”问题正是2014年和2015年那批借壳潮的典型特征,这跟当时市场正值发烧的牛市、疯涨的壳价也不无关系。
邪不压正。
7月27日晚间,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决定》,着重强调,对有关重大违法公司,特别是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坚决依法实施强制退市。
其背景是,一系列上市公司风险事件显露,甚至不少涉嫌违法违规。
7月27日,ST长生(002680.SZ)和*ST百特(002323.SZ)分别画出9个、16个一字跌停白线,双双创出上市以来的新低。
这两家上市公司一北一南、相隔千里,却拥有同一个身份:借壳上市资产方。
尤其是最近两年,证券市场不断爆出造假大案:从*ST保千(600074.SH)和ST中安(600654.SH)虚增估值案,到*ST百特跨国造假案,再到近日的ST长生疫苗造假案,件件触目惊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跟踪发现,上述上市公司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借壳上市资产方。
这是偶然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必然原因?在业内投行人士看来,答案更像是后者。
A股史上最多跌停板纪录也被上述造假公司频频打破。ST中安是2017年度的最惨股票,曾连续出现17个跌停;2018年,*ST保千走出了29个跌停板,创下A股跌停板纪录。
借壳板块频出造假大案
北京的一家上市公司,成就了多位亿万富豪,两位重要股东却隔着大洋,突然“杠”上了。故事很简单,并购标的在三年对赌期满后,业绩突然大幅下滑,原大股东要派人去查账,并购重组进来的股东,就成了惊弓鸟……
回望A股借壳史,2014年和2015年是史上罕见的借壳高峰年。Wind数据显示,这两年成功实施借壳的公司高达62家,其间也涌现出“巨无霸”资产。
比如绿地集团655亿借壳金丰投资、分众传媒457亿元借壳七喜控股、石油工程公司241亿借壳ST仪化、海澜之家130亿借壳凯诺科技等。
承借壳旋风,2015年3月23日,彼时的黄海机械因控股股东筹划重大事项停牌。三个多月后,黄海机械披露了重大资产重组草案以及独立财务顾问核查意见表,宣告被长春长生借壳。此时,疫苗大佬、ST长生实控人高俊芳携其夫张友奎、其子张洺豪粉墨登场了。经中企华评估,长春长生100%股权按收益法评估价值为55亿元,较其合并报表净资产账面值增值44.38亿元,增值率高达417.49%。
如此高估值的背后则是高业绩承诺。高俊芳等人承诺,长春长生2015年-2017年期间的利润数不低于3亿元、4亿元和5亿元。借助于疫苗的高毛利,长春长生的三年业绩承诺都圆满完成了。不过,有无业绩造假需要等待已介入长生疫苗案的国务院调查组、证监会、药监局等调查结果。
高估值、高溢价、高承诺的“三高”问题正是2014年和2015年那批借壳潮的典型特征,这跟当时市场正值发烧的牛市、疯涨的壳价也不无关系。
潮水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在那批“三高”借壳资产中,滋生了不少造假大案。包括ST中安借壳飞乐股份时置入资产评估值虚增15.57亿元、虚增2013年营业收入5515万元;*ST保千借壳上市时虚构9份假协议,虚增2.73亿估值。
为了实现借壳上市虚高的对赌业绩,*ST百特不惜财务造假,甚至伪造外国政要信函。*ST百特为了实现重组上市业绩承诺,2015年至2016年9月通过虚构境外工程项目、虚构国内及出口建筑材料贸易、伪造工程合同和销售回款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合计约5.8亿元,虚增利润约2.6亿元。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4年和2015年的62家借壳完成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8家被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14家出现业绩失诺情况。剔除重合的上市公司,共计21家出现证监会立案调查、非标意见、业绩失诺等三大异常情况,占比高达1/3。
7月27日,深圳某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14年和2015年间是借壳大爆发的两年,相较IPO,借壳彼时审核明显较快、筹备时间短、易操作等,很多资产希望通过借壳快速上市,当时行情也比较好,凡是借壳上市的都会被市场热捧。不过,随着三年业绩对赌完成,一些资产便漏出各种弊病,这个板块不断爆发出造假大案有其必然因素。
“最明显的是,第一,借壳资产上市前没有专门的辅导,而IPO之前不仅需要专门的辅导,辅导结果还必须接受当地证监局的验收,合格之后才能报材料;第二,借壳时间短。从停牌筹划借壳到披露重组草案一般需要3-5个月,然后上报材料到审批差不多有3-5个月,总共加起来一般不足一年,而IPO企业光上市前辅导就需要至少一年,更别提IPO暂停期间的排队时间了。其实,排队期间的核查、反馈等也有助于企业完善自身治理;第三,在审核上,借壳也不如IPO严格。虽然借壳标准等同于IPO,不过因为审核通道不一样,借壳审核时间比IPO快很多,所以存在政策套利空间,被不少人追捧。”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
按照其逻辑,上市蕴藏着巨大的利益,一些借壳资产急于求成,通过造假手段粉饰业绩、虚高估值,尽快通过借壳上市,再募集一把资金。运气好的话可能就会掩盖过去,运气不好再加上发展不利,就很难兜住注水的业绩。最终,借壳资产频频爆发造假案,从借壳时的股价到现在的地板价,坑害着无数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