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股权结构难题
2012年4月的一天,刘庆峰带领的管理团队在会议室焦急等待。当时,科大讯飞的重量级客户中国移动要在合肥召开量化薪酬会议。得知该消息后,科大讯飞向中国移动争取了半小时时间展示自己的技术。这次展示为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的业务合作带来进展,同时也解决了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
回想1999年,刘庆峰带领18个同学创立“硅谷天音”,注册资金只有300万元。当年年底,这300万元就快花完了。弹尽粮绝时,一笔3060万元的融资解了燃眉之急。
1999年12月30日,安徽省的三家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安徽信托、美菱集团和合肥永信,各拿出1020万元,与硅谷天音的老股东一起成立了科大讯飞的前身讯飞有限。有了这3060万元,刘庆峰开始着手与中科大、中科院、社科院、清华的语音研究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将语音的源头资源整合起来。
不过,这3060万元拿走了过半股份,核心管理团队的持股比例被大幅稀释。
刘庆峰说,“当时三家占了科大讯飞51%的股权,每家17%。所以要提醒创业者,当年不应该要3060万元,1000万元甚至500万元就够了。这种股权架构其实成为讯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
核心管理团队持股比例过低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深远。在2005年以前担任科大讯飞董事期间,陈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管理层的持股比例。特别是2004年科大讯飞经营开始出现起色后,陈浩劝说管理团队通过股权质押,从银行和信托融资收购老股。
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上市前的2004年到2007年,科大讯飞实际控制人(刘庆峰等14名自然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从19.24%提升至24.3%。同时,得到第一大股东上海广信及第二大股东联想投资的支持,科大讯飞的股权结构得以稳定。
上市之后,到了2011年5月,随着三年禁售期满,作为财务投资者的上海广信和联想投资面临退出,科大讯飞核心管理团队持股比例过低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一方面,一旦“野蛮人”敲门,科大讯飞的控制权乃至发展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发行股份进行并购也将受到掣肘。
中国移动适时而来。“2012年4月的那次汇报,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副总裁沙跃家及几个部门负责人都出席了。原计划的半个小时汇报,实际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李跃还问了很多我们事先没有准备的问题,特别是股权架构和股东分布情况。”江涛说。
临别时李跃意犹未尽,并表示“我们还会再谈的”。两个月后,中国移动分管投资的副总裁李正茂找到科大讯飞,沟通战略投资事宜,双方一拍即合。中国移动随后召开董事会,通过了战略投资科大讯飞的方案。
根据公告,中国移动13.6亿元认购科大讯飞7027万股,获得15%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同时,实际控制人刘庆峰、陈涛、吴晓如、胡郁4人认购2010万股,以刘庆峰为首的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从16.64%提升至17.72%。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广信和君联资本退出。
“中国移动看中了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以及与我们在业务协同;同时,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有公开的市场价格便于估值。”江涛表示。
股权格局稳固之后,从2013年起,科大讯飞通过再融资着手推进外延式并购,先后出资4.8亿元收购启明科技100%股权、2.16亿元收购上海瑞元100%股权、1500万元收购启明玩具60%股权、3720万元收购安徽信投18.6%股权、4.95亿元收购乐知行100%股权、1.01亿元收购讯飞皆成23.2%股权。
通过外延式并购进行产业整合,科大讯飞的“平台+赛道”战略得到进一步充实,并在教育、医疗、司法、汽车电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布局。刘庆峰透露,近年来,科大讯飞加快布局To B端,同时在To C端取得突破,推出了翻译机、阿尔法蛋等系列产品。通过资本市场的成长,科大讯飞终于实现了从输出技术到输出产品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