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矫 月
近期,接连有圣阳股份、雷科防务、睿博龙等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现无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
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同花顺统计数据得知,目前,A股有75家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根据《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得知,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有多方面原因,如大股东持股数太少,占比低于10%或大股东与二股东持股数额接近等。
另有一位无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的股东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虽然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但其实并非如此,有的实际控制人通过分散持股的方式来控制上市公司。”
股权分散至“无主”
有相关法律人士分析,上市公司存在无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公司上市之初股权分布较分散,如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10%以下;或者虽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低,但公司第二大股东或第三大股东持股与第一大股东相差不大,导致第一大股东无法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以华夏银行为例,公司2017年三季报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首钢总公司,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0.28%;第二大股东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9.99%;第三大股东为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8.24%。
另据睿博龙2017年12月26日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由王俊静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公告显示,公司的原实际控制人为王俊静,直接持有公司31.6%的股份。2017年12月22日,王俊静与沃联丰签署协议,王俊静将其合法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计79万股(占比7.9%)转让给沃联丰。
截至2017年12月22日收市,沃联丰直接持有睿博龙179万股,占公司总股份比例为17.9%。股权转让后,王俊静直接持有的股权比例下降为23.7%,同时辞去董事长职务。
睿博龙表示,本次股权转让后,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公司任何股东均无法单独通过实际支配公司股份表决权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以及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实际控制人“撂挑子”?
如果说以前的A股市场因为上市公司大股东一股独大,而担心大股东把持董事会做出掏空上市公司、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等危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那么,现如今,有的上市公司则出现大股东持续减持或转让股份等情况,导致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被迫上位。那么,这是否说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位置不值钱了呢?
对此,有市场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导致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有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业绩并不太好,而公司股价减持所得收益非常惊人,这就导致有个别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想减持走人。
此外,有一家“无主”上市公司的股东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有的上市公司虽然明面上没有实际控制人,但其实,公司早已有“隐形”的实际控制人通过董事长操控上市公司的经营,而这种公司往往会引起股权之争。当记者追问为何要隐藏实际控制人身份的原因时,该人士表示“并不清楚”。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市场人士指出,有部分上市公司成为无实际控制人是碍于重组新规。
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彭秀律师曾回复媒体称,在2016年9月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之前,许多“类借壳方案”会围绕“控制权”做文章。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实际控制人”的认定,在该修订办法由证监会公开征求意见的2016年6月起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是否规避重组上市(即借壳)”的问询,部分上市企业也因此主动终止了资产重组事项。
但也有部分上市公司通过“无实际控制人”的方式来实现“曲线上市”。
“无主”有利有弊
从上述可见,造成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因素有多样。但对上市公司来说,到底是有实际控制人好呢?还是没有实际控制人好呢?
对此,有市场人士称,一些成熟的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建立了市场化导向的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股权结构保持稳定,这种上市公司即使无实际控制人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运作规范,内控制度健全且运行良好,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对经营的影响就不大。
但是,也有人提出,如果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公司业绩下滑,那么,在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只能导致公司管理层无法统一意见,或是公司管理权被资本所窥视而导致股权之争,并进一步影响到公司经营。
以神开股份为例,在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公司在2017年上演了多起“股权之争”的大戏。
继快鹿事件后,公司于2017年12月6日发布公告确认,公司大股东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朱子孝、朱挺通过协议受让上海业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浙江君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拟间接持有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3.07%股份。
根据公告显示,朱子孝、朱挺君将因此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但公告同时显示,朱子孝、朱挺君并非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