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变革
此前,中国电科的改革始终在推进,但步伐相对缓慢。2013年,14所将旗下的南京恩瑞特等3家公司股权注入上市公司高淳陶瓷,重组后更名为国睿科技(600562)。
但进入2017年,中国电科的资产注入和改革,呈现出加速态势。
在2017年工作会部署中,中国电科提到,计划“新建若干家子集团和专业公司”,再次强调推进核心业务资产专业化重组和市场化运作。
2017年7月31日,中国电科同意设立中电通信子集团(以下简称“中电通信”)。具体为,以原通信事业部为基础,由中国电科作为直接出资主体新设注册组建中电通信,暂定注册资本30亿元。中国电科同意将7所下属的控股上市公司杰赛科技相应国有股份无偿划转至中电通信持有。
8月31日,据中国电科消息,另一个子集团的筹备工作组成立,名称为电能源子集团,中国电科将把18所和力神股份注入该子集团。
11月10日,另一个子集团中电博微成立。
企业的变化与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密不可分。
2016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变更新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根据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改革的原则是“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包括总装备部在内的四总部,都变更了名称,并突出隶属中央军委。
而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2015年6月,中央第四巡视组向中国电科集团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指出:有的研究所承揽和实施科研项目存在行贿受贿潜规则,下属单位擅自违规决策造成巨额资金损失,利用资本运作套取国有股份,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渎职贪污问题屡有发生。
经历2年的变化和讨论,“十九大之后,改革加速的信号明显,这也是大势所趋。”万喆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实际上,按照万喆的说法,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改制在90年代末就尝试过。
海康威视恰是那时候变革的产物。2000年初经济改革浪潮中,许多事业单位尝试设立自己所属的赢利性机构。2001年11月,中国电科52所的高级工程师陈宗年等就与外部投资者龚虹嘉设立海康威视,而今海康威视市值已经达到3600亿元。
但2015年2月,根据江苏省公安厅发布的特急通知,海康威视生产的监控设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部分设备已经被境外IP控制。
“现在改革,要把这个群体推向社会、私人单位。一方面,这或许会导致优秀人才跳槽流失,技术跟随人才一起被外资买去了;另一方面,或许也会导致泄密等事件。”万喆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17年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张健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税收、人员处置等配套政策还没有落地,各单位还没有开始操作,预计政策完备后,军工事业单位可以在两年内完成改革。
2017年7月,根据国防科工局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2018年首批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要完成转制,2020年其他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基本完成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科研生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