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目前PPP领域还有哪些问题?
薛涛:现在PPP项目统筹不是很科学,项目档次和优先级失控。财政承受能力“10%”的限额珍贵,多地PPP项目实操往往是先报先得,后期更必要实施的项目反而可能没有了可用的空间。
防范突破10%红线风险
中国证券报: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此前提到支出上限“虚化”问题,PPP项目10%红线失去“安全阀”的功效,对此您怎么看?
薛涛:首先是有些地方财评不够规范,有些应纳入的支出有意遗漏,或者过于乐观估计一般性公共预算的增长,此外对政府性基金的不当使用是现在新出现的一个风险。政府要求PPP项目资金不超过每年政府预算总额的10%,但有些地方政府财评不规范,有借弯道突破的迹象,带来未来的政府负债风险。政府性基金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金、污水处理费等,应该专款专用,财政部一直有详细的约束规定。但现在有些地方政府违规使用政府性基金,把某些土地开发不相关的PPP项目支出纳入政府性基金范围内,这就突破了10%红线限制。
中国证券报:突破10%红线意味着什么?
薛涛:10%红线主要是起到“安全阀”的作用。以一个10年期PPP项目为例,按照10%的限制,一般杠杆率是10倍。而政府性基金不受10%的限制,所以会导致杠杆率很高。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规范,有可能使当前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效果减弱,不利于中央对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管控,甚至导致PPP泡沫化的风险。
中国证券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薛涛:从与现有政策的结合来看,可与国家提出的建立中长期财政规划和预算框架进行衔接,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政府财力作出理性统筹、中长期的安排。譬如地方政府明确未来中长期(5到10年)重大投资项目清单、投资规模、资金需求和政府债务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