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应鼓励创新,破除政策、机制上的障碍,PPP模式才能可持续发展。”碧水源董秘何愿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碧水源在项目投标中,遇到过依靠低价竞到标的公司。有些公司先以低价拿下项目,后面再提价,致使不少民企只能退出竞标。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PPP领域,应鼓励创新,有效疏导和管理PPP模式。”
PPP模式的创新包括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等。业内专家认为,创新是民企与国企PK过程中的一把利器,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探索让民间资本主导更多PPP项目。
当前国企在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中占据半壁江山。“我们接触到的PPP咨询项目大部分来自国企、央企,包括中建、中铁等;民营企业中环保类企业较多,包括北控水务、博天环境、碧水源等参与度较高。”北京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PPP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回报相对低,制约着中小型民企的参与热情,或者说中小型民企并不适合这种模式。”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部长谭林透露,因PPP项目资金门槛较高,启动项目时通常需大量拆借银行资金,导致融资成本高企,中小民企难以承受。而金融机构对民企态度谨慎,使得民企融资较难。
何愿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民营企业分羹的PPP项目基本都集中在竞争型的PPP项目中;国有企业通过发债等手段,部分融资成本可控制在约3%,而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至少8%至10%。
同时,PPP项目落地率仍差强人意。目前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入库”总数已达745个,但前两批项目效果不甚理想,落地率尚不足六成,仅有58.18%,不过仍在稳定增长过程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表示,发展改革委印发《工作导则》,在于增加PPP项目操作规范性,防止变相成政府融资负债项目。制定操作规范在于引导PPP项目合理化、科学化,提高项目操作透明度和公正性。
项目融资及建设方面,《工作导则》指出,PPP项目融资责任由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承担,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不应为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的融资提供担保。对此,金永祥指出,这一规定在于进一步强化对参与项目的企业财务约束,增强项目经营者的责任与动力,防止项目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