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电商群雄团战O2O ,鹿死谁手还看“最后一公里”

中国家装家居网

  近两年来,O2O的概念正席卷整个零售行业。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电商企业,都开始寻求在O2O这种模式下二者的结合。而且临近春季销售旺期的到来,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尝试O2O模式的营销。但是由于对于O2O的认知还存在误区,“O2O、粗放搭建O2O平台”等诸多O2O乱象层出不穷,通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加强自我核心竞争力认知才是O2O模式成功的关键。

  相对于B2C、C2C、O2O的诞生起步较晚,随着前两者产业模式在国内的急速膨胀,电子商务开始渗透到与我们相关的各个角度,上到买房买车,下到居家外卖,而正因为近15年来,出现在行业领域的井喷,也促使行业内部发生了裂变和洗牌,O2O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O2O模式概念图

  O2O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而另据了解,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把电子信息作为支柱产业,并且决定用5年的时间把生活服务类产业的GDP占有率由40%提升到50%。这样对于已经开始O2O模式的企业来将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O2O市场是一块高增长量的蛋糕,数据表明,早在2011年,仅发生在O2O分支-团购的市场份额就接近100亿,而O2O总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562.3亿元,由此可以推算,随着O2O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和前景无疑将会从百亿过渡到千元亿等量级,如此高规模的市场必然衍生更多“淘金”O2O的行业及领域,进一步扩大这一020的市场份额,为第三产业的GDP贡献力量。

  “我们认为O2O未来会改变中国,线上、线下一旦连起来,这是巨大的爆发式的力量。我们担心O2O的线上商家是否准备好了,这是慢慢的过程,从准备好的领域,例如旅游类的,慢慢地发展。”在一次演讲中,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认为O2O在中国将是一股潜力巨大的新能量,但是由于前期准备的匮乏,目前想要一飞冲天还有待时日,要步步为营的积累。

  笔者了解到,我国目前O2O市场大致可以分为3C、团购、日常百货几大类,正如李开复谈到的,其中大部分商家对于O2O模式运用还欠缺火候,以国内某大型3c经销商为例,去年6月,该经销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始正式运营“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线上线下同价”的O2O模式。

  但是从消费者端分析,该经销商的线上线下平台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其网上商城和普通购物网站并无太大区别。

  此外,该经销商所谓的线上线下同价本身与实际就有出入,但是提出O2O,便可以同淘宝C2C及京东B2C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最关键的是上市公司需要通过提升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所以这或许才是该经销商提出这样概念和地位在现阶段的真正目的,不免有“大炮打蚊子”之嫌。

  O2O因其线上、线下的交互性,做好“闭环”将成为O2O模式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难走的一公里。所谓O2O闭环是指两个O(online to offline)之间要实现对接和循环。线上的营销、宣传和推广,要将客流引到线下去消费体验,实现交易,同时还要对已经占有的顾客群体进行维护和增值。“速度、自媒体、服务”又将是完成O2O闭环的3把“钥匙”。

  

“闭环”与否是检验一个O2O模式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进入春季,各大电商和物流商们又开始了“季节性躁动”,其中有一家名曰“美乐乐”的家具电商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企业诞生于2008年,其前身只是一家B2C淘宝小店,如今已成为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的电商大鳄,2011年美乐乐还在业内开创了线下体验馆的营销方式,率先走上了O2O的营销道路。

  美乐乐的 “速度”体现在拓展上,从2011年第一家体验馆的落成到今天,美乐乐已在全国32个行政区完成近300家体验店的布局,无论是体验馆设立,还是延伸上都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时间。另据调查,美乐乐在全国还拥有15个大型物流储仓,并配备有完备的供应链条,同时,美乐乐体验馆也绝不仅仅是单纯承担同城配送和实景展厅,还涵概了仓储、搬运、安装等多方面的延展功能。这种“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克服了物流,这一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借助这一系列优势美乐乐还在去年底推出了“限时达”服务,承诺全现货或全调配和预售的 家居 商品分别可在7天内、12天内以及30天内送达。再次开创了家具行业先河。

  总之,各路电商诸侯电商也在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购物休闲娱乐的生活解决方案。未来总是充满未知的,各种模式相互之间还在渗透,不能说哪种模式更好。至少用活一套体系为自身服好务,要远远大于好高骛远的“师夷长技”带来的价值,究竟谁能抢下今年的电商“大单”,我们拭目以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