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消费金融“以小搏大” 捷信公司助力草根圆梦

中华网

  2014年3月,北京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普惠金融、改善民生等话题受到热议。去年11月成功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序幕,全国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作为普惠金融的的实践者,今年全国两会上消费金融行业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对中国城镇化建设以及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的普惠服务、持续改善民生具有的重要意义,成为关注焦点之一。

  “小、便、灵”撬动“大梦想”

  朱先生从河北老家到青岛做电器维修工作两年。去年年底他与新婚妻子在青岛买了套小婚房,正当他们准备购置家具时却发现囊中羞涩。他们前往设在家具商城的柜台咨询分期贷款业务,在完整了解了贷款服务的细则与注意事项后,朱先生根据自身的还款能力定下了贷款还款计划,并提交身份证明材料办理贷款申请,不到30分钟就申请到价值5000元的崭新双人床与组合衣柜,搬进了温馨小家。事后朱先生还对一些想申请消费贷款的朋友推荐捷信公司的消费贷款业务:“咱们打工的都是月光族,也申请不上银行信用卡,消费贷款最合适,清晰透明,又快又省心!”

  来自四川绵阳的李先生在重庆的小区物业管理已有两三年了,李先生想买电脑来提升技能并学习外语。他发现性能较好笔记本电脑基本超过4000元,超过他一个月的工资,由于没有信用卡也不会上网购物,他有点犹豫不决。李先生留意附近电脑零售店推出消费分期业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一次性付款压力,而且每个月只需两百多元还款,不会影响他的日常开销,他还可把省下来的钱带回家装修。李先生仔细咨询后成功办理了分期付款业务。“现在我学了外语,还准备考个大专文凭,争取明年涨工资!”李先生表示。

  实际上,在广大二三线城市像朱先生与李先生一样的消费服务需求客户不断增加,他们通过“量入为出”的分期付款业务,不断改善了生活质量,更增加了收入水平,逐步融入了城市生活。

  变“潜”力为“能”力:消费金融释放草根内需 创造就业岗位

  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近年来农村与进城外务工人员等的收入水平逐步增长,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有所增强。2013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9.3%,约2.2亿农民工成为了中国蓝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最大受益者。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比上年增长14%。实际上,在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基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潜力也在不断提升。消费金融由于“小、灵、便“的特征令其能通过覆盖二三线城乡与偏远农村地区的零售迅速拓展,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社区与乡镇,服务无法被传统银行覆盖的中低收入客户,从而显示其”普惠金融“独特魔力。

  消费金融能通过其“首付较低、还款灵活”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与外来工等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力,让其在适合自身负担水平的情况下购买产品与服务,改善生活,提供就业竞争力。 以捷信中国为例,截止2014年1月末,其已覆盖全国多个城市与地区,其中95%是二三线城镇,累计服务客户超过500万人。

  消费金融专家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沈俊教授撰文指出,未来我国消费金融行业首先应面向中低收入客户,这不仅适应了市场需要,也是消费金融产业比较优势所在:这类人群主要由年轻人构成,不但具有潜在消费能力,而且具有现实消费需求。因此,消费金融行业能大大推进普惠金融的覆盖,为客户提供灵活快捷的服务。

  同时,消费金融行业为城乡地区提供大量的金融咨询的服务岗位,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来自广东中山一家制造业工厂销售部的外来工晓晴因为企业转型而要离职。正在苦恼之际经过朋友介绍,她应聘捷信中国成为销售顾问,每月基本工资一下子涨了500元,而且还有业绩奖励,晓晴如愿以偿地住进了新公寓。由于捷信消费贷款业务清晰透明,方便快捷,他介绍了不少同乡来捷信公司合作商家购买心仪的产品,改善生活质量,晓晴说:“我们没法在银行申请信用卡,但又尝试新产品,办理消费贷款比较实在!“

  金融行业在“草根阶层”健康发展 实现资源良性循环

  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总体水平还很低,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据银监会2013年统计,我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机构数只有1.26个,而城市超过了2个,农村地区只有3302个乡镇没有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此外,目前农村地区的银行卡受理环境相对薄弱,消费取现和刷卡消费都不方便。比如,不少村子并没有银行网点,有时候最近的银行网点也在镇里或县城里。另外,春节期间银行不开门,不少地方也没有ATM自动取款机。

  受到居民收入水平、金融知识水平与金融机构覆盖面较低的共同影响,广大二三线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渗透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尽管目前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有助改善该局面。上述地区中,受制于文化认知水平与电信网络等客观因素,中低收入消费者仍无法像大城市居民一样在网上便捷消费。他们向非正规的民间借贷机构又承受巨大的偿贷风险,导致其容易陷入高利贷陷阱。

  因此,发展正规的消费金融对于激活上述地区消费市场尤为重要。相对而言,消费金融行业恰恰重视注重对对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服务面拓展,提供透明快捷的消费贷款服务,受到广大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欢迎。消费金融健康发展减少了由于缺少正规贷款渠道造成的民间借贷风险,有利于金融行业在“草根阶层”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与金融资源实现良性循环,这方能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际消费金融产业发展经验显示,中低收入具有实际消费需求的客户群是支撑消费金融产业发展中坚力量。当他们享有多元的消费借贷渠道时,国民经济也更具活力。消费借贷前提是该贷款不影响这部分人群的财务负担。因此,引导广大中低收入客户“合理消费贷款”意义重大,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是消费金融公司要务之一。部分客户对“家庭预算”观念缺失与“安全贷款”理解不足。他们很难计算出自己能承受的贷款额度。个别客户不太清楚每次贷款消费均产生个人信用记录,这些因素导致客户无法享受到消费金融服务的好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鼓励他们合理消费,购买耐用消费品。针对上述情况,捷信中国提出“精明消费,合理贷款”的消费金融知识宣传理念。这一理念实质上对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考量与权益的保护,即只有当消费者充分了解自身家庭“可负担贷款能力”,并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充分透明地说明贷款服务合同条款,才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服务,实现“精明消费、合理贷款”。

  通过开展组织长期多维度的金融知识普及项目,捷信中国的社区讲座与官方微博平台持续推出消费金融知识宣传故事,受到广泛好评,旨在提高广大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中低收入居民对可持续合理消费方式的理解与认可。事实上,捷信在消费金融知识推广活动中推出的“精明消费,合理贷款”理财理念,正是被普通消费者信服、接受的关键。这意味着,通过贷款可以提高购买力,同时也不影响日常基本生活开支。他们只需节省些零碎开销即可负担得起贷款。

  尽管消费金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捷信推崇的“安全借款”与中国传统家庭的“量入为出”观念不谋而合。捷信以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帮助消费者树立简单有效的收支理财理念,培育良好的信用消费习惯非常重要。

  多年研究消费金融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曾撰文指出,2012年末,我国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10.27万亿元,但是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在内,以耐用消费品、装修等消费开支为目的的贷款只占11%。杨涛表示,“从整个消费金融的角度来看,其面临的主要制约包括:居民的消费信用环境还不健全,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消费观念还有待提升,同时消费金融政策还缺乏系统性,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专家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在未来能够提供覆盖中低收入人群信用记录与消费习惯的“大数据”平台,并为央行征集完善其初始信用数据库。这一方面将有利于针对这部分客户需求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适应其消费特征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对推动我国社会金融信用制度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消费金融产业撬动内需增长产生深远意义,从而实现消费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小搏大”的作用。

  捷信中国简介

  捷信中国是捷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专业的消费金融服务供应商。为大多数有固定收入的普通消费者提供60分钟内店内获得分期付款的服务。

  捷信中国与当地先进的金融机构合作,帮助合作伙伴——主要是本地的零售商和生产商——凭借其本土专家团队运营管理的全国性消费贷款服务,提高与其共同合作的伙伴和商家的销售和收入。目前,捷信中国已在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山东省5个省份,以及重庆市、天津市等两个直辖市,总计8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截止2014年1月,捷信中国累计客户数超过500万。 捷信的母公司PPF集团在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后,于2010年12月在天津成立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

  PPF集团简介

  PPF集团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投融资集团之一。截至2012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总额约为总资产超过215亿欧元。PPF集团多元化业务涉及银行、保险、房地产、能源、矿业、农业以及俄罗斯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零售连锁,其发展源自中东欧经由俄罗斯进入亚洲。

  继捷信在欧洲(包括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成功的商业模式运作之后,PPF集团开始在亚洲依托捷信品牌提供消费信贷服务。PPF集团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中国和越南开展了业务,并力图在本地区其他新兴市场寻找拓展机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