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银行理财净值化时代,券商拥抱固收+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广发证券投资者教育“财富+”专栏(二)

  广发证券 郑峰 孟醒 吴乔

  一直以来,广发证券主动扛起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发挥业务优势,打造丰富的投教载体,引领投资者教育工作走在行业前列。随着新政策的出台,我国资本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广发证券特在《中国证券报》开设10期的“财富+”投教专栏,贯彻资本市场人民性立场,向广大投资者分享专业观点和市场热点,更加有效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聚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房住不炒、刚兑打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以及股市波动加剧等一系列投资环境的变迁,企业和居民的投资行为也随之改变。其中,大量投资者寻求银行理财替代的需求,让固收+产品迎来了春天。

  固收+产品体系全梳理

  目前,市场对于固收+产品并无统一的概念界定和选择标准。

  狭义的固收+产品通常以债券资产作为底仓配置,通过适量投资可转债、权益或者衍生品(国债期货、股指期货等)等其他资产进行收益增厚,从而在保证较低回撤和波动水平的前提下获取相对稳健的投资收益。该策略要求不少于80%的资产投资于债券、固定收益或类固定收益资产。

  而广义的固收+产品是指通过不同的策略及方法所实现的与狭义固收+产品具有类似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典型的两类产品包括股票市场中性产品,此外,多资产多策略配置下的稳健型FOF大概率能实现比单一产品更优的收益回撤比,将是大额企业资金理财和高净值个人替代银行理财的理想选择。

  狭义的固收+策略定义及分类

  公募“固收+”产品在“+”的策略运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来看可以划分为“可转债”、“可转债+衍生品”、“可转债+股票”、“可转债+股票+衍生品”、“可转债+股票+新股申购”、“可转债+新股申购+衍生品”、“股票+新股申购”、FOF等几个不同的类别。

  私募固收策略包括纯债策略、强债策略以及固定收益复合策略。

  其中纯债策略是专门投资债券的基金,包括国债、地方债、公司债等。一方面,因为一般债券有较长的期限存在,基金经理可以选择优质的债券买入并持有到期获得收益;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债券在交易所交易,基金经理通过对影响债券投资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对市场利率变动方向的预期,结合市场的流动性情况确定久期配置和期限结构配置,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获得收益;此外,基金经理可以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对冲操作,该策略要求不少于80%的资产投资于债券。

  强债策略主要以投资债券为主,包括国债、地方债、公司债等。该子策略与债券-纯债策略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除了80%以上的资产投资于普通债券外,剩余主要资产将用于可转债、权益类、债券衍生品,ABS等其他有定期利息收入的品种以增强基金收益。

  固定收益复合策略是指同时投资于两种子策略以上且不符合以上各子策略要求的基金产品,主要包括除债券以外的固定收益或类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工具,如银行定期存款、资产质押、协议存款、互换合约、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工具等。

  广义的固收+策略定义及分类

  广义的固收+基金不仅包括狭义的固收+策略及产品,还包括风险收益特征与其相类似的产品或策略,一类比较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中性产品,一个简单的市场中性投资组合必须包含两个部分,多头组合和空头组合,且多头组合和空头组合具有一致或者相近的市值敞口或者贝塔敞口。该策略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票组合跑赢大盘指数的超额收益,与股市的相关性很低。

  另一类广义的固收+策略是通过拓展资产类别(固收、中性策略、公私募权益、CTA等),形成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组合,利用各资产/策略间的低相关性甚至负相关性降低组合的整体波动率,最大化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形成与狭义固收+类产品相类似的收益风险特征的一类组合策略。这类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理论形成的符合客户收益风险偏好的组合策略通常适用于拥有个性化需求的高净值投资者。

  固收+时代:对策略研判和产品筛选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市场上与“固收+”相关的产品超过2000只。固收+策略作为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既然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回报空间,相应地要求对风险的容忍度应适度提高。

  不同的固收+策略适应的市场环境不同,在不同的时点配置价值不同,并非可以无脑买入。这就需要财富管理机构具备策略配置价值的研判能力。此外,同一固收+策略下,不同管理人“+”的能力不同决定了产品之间表现的差异,需要财富管理机构具备甄别管理人的能力。

  在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中,券商天然接近资本市场的专业投研优势不言而喻。券商具备专业的投资顾问,在宏观、资产、行业以及产品配置组合研究方面具有全方位的专业能力。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乏是一个明智、高效的投资选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