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银河证券2021“投资有道-财富论坛”持续进行

张利静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张利静)由中国银河证券主办的2021“投资有道-财富论坛”自9月23日在兰州拉开帷幕以来,已先后在桂林、武汉、佛山等九地成功举办。10月23—24日,论坛又走进郑州、广州、宁波等三座城市,从议题设置来看,三场论坛均紧密围绕时下资本市场热门话题展开。八位来自券商、基金等金融领域的重磅嘉宾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共话投资机会与财富风向。

科技创新备受市场关注

10月24日,银河证券首席投顾梁嘉彦就在广州站财富论坛分享了关于产能产量“双控”政策下的投资机会。他提出,能源供需两端的短期矛盾可以通过增加供给、放开电价浮动来解决,而从长期来看,这将为发电端和电网带来新的主题投资机会。如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以及传感、边缘计算等电力物联网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等。

除了对热门的电力板块进行了深刻解读外,梁嘉彦还提到了行业热议的“芯片荒”带来的投资机会。在疫情的冲击下,汽车减产,汽车芯片短缺,“缺芯”影响了全球汽车产业链。“这将成为传感器、MCU、功率半导体、存储器等汽车半导体和智能座舱、车载芯片等汽车智能零件发展的机会。” 

对投资者而言,当下的热门行情和时事热点解读意义重大,而市场中长期行情趋势与未来政策方向也亟需业内专家的高瞻远瞩。从嘉宾观点中不难看出,科技创新发展如今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10月23日宁波站财富论坛中,博时基金基金经理郭晓林为投资者带来了“科技投资展望”的主题分享,他认为放眼当下,全球最大的科技创新趋势莫过于新能源的革命,新能源发电的成本已经可以比肩传统能源,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也实现了对传统汽车的超越。“而且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中国产业链在这一轮全球能源革新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未来中国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将如星辰大海般广阔。”

同样,在广州站财富论坛中,华银基金总裁张雄飞也强调了他对科技立国和高端制造业的看好。他认为,高端制造将是未来十年中国产业升级下的黄金赛道,从国家战略来看,目前,中国正致力于把握这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力求掌握核心高端技术,把国家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这本身对行业的发展将带来政策利好。张雄飞提出,制造业产业升级未来将向高端化、国际化、源头创新和精细管理发展,因此,此轮产业升级将为半导体、新能源、自动化和新材料带来可观的发展机遇。

此外,张雄飞还在分享中提出了“高端制造十年黄金赛道”概念,从短期、中期、长期逻辑分别分析了军工、光伏锂电、电力物联网&储能、半导体设备、机器人等行业产业成为黄金赛道的关键。

研判财富管理“战术”

实际上,本届论坛不光邀请专业嘉宾对行业动向、市场发展等进行分析研判,中国银河证券还为投资者邀请到投资一线的从业人员分享选股策略和投资方法,解答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战术”问题。

结合当前市场走势和从业经验,银河证券杭州天城东路营业部总经理金新建在郑州站财富论坛上分析称,2018年10月开启的这波国际化、专业化、分化的指数慢牛行情进入了更复杂的资金博弈层面。

展望后市,金新建认为,市场分化还将长期存在。“基本不会有全面牛市。建议投资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这一阶段还是要用控制仓位来控制风险;二是超短逻辑难度较大,建议优质公司分批次建仓滚动操作;三是在双碳、双控背景下,有业绩、有逻辑的新能源公司依然是关注的重点。”

而在广州站活动中,天津民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汤培望则为投资者分享了他的选股策略。他认为,投资框架应该建立在行业景气度和流动性两个方面,建议关注ROE稳定增长的行业,这类行业长期空间较大,如消费品、高端制造、医药等。此外,需求端稳定,供给端快速收缩的行业也值得关注,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和半导体等。而如人工智能等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在汤培望看来长期将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末举行的三场论坛中,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量化投资”这一投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为底层逻辑的量化投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九坤投资产品总监付巧飞23日在宁波以“回归量化超额,践行股票资产配置的长期主义”为题,为投资者分析量化投资的投资逻辑以及投资表现等。

“在A股市场,量化投资最有力的投资能力就是以较高的胜率和较大的幅度跑赢市场,这种能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深入和AI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还有很强的创新生命力,也因此我们认为即使站在当前这个时点,依旧处于量化行业的红利期。”付巧飞称。

据了解,“投资有道-财富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三年来,论坛已覆盖21省23市,累计携手76位业内专家与近万名客户面对面交流。本届论坛系列活动自9月25日在兰州站顺利启程后,已先后在桂林、武汉、佛山、中山、南宁、北京、郑州、广州、宁波等九地成功举办,后续还将走进全国9个城市,持续到11月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