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方正证券资管张栋:打造多元化产品线 大力发展权益量化业务

郭梦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在去通道、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券商资管行业粗放式发展通道业务的红利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比拼主动管理能力的时代。

  方正证券北京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总经理张栋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渡期内公司资管业务积极转型,坚持打造多元化产品线,同时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权益投研能力的提升,做好大集合产品改造,积极推动公募业务发展。

  发力主动管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随后,多家券商相继发布资管业务整改计划。

  方正证券在8月14日召开的董事会上审议通过了《资产管理产品整改计划》。“资管业务整改的重点是发力主动管理。”张栋告诉记者。他透露,此前为发力主动管理,方正证券对体系建设、产品谱系、客户服务、人才驱动、协同发展全面布局,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标准化投研体系,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截至今年8月31日,方正证券旗下的7只资管大集合产品中,目前已有1只拿到批文,1只已完成公募化规范获得湖南证监局出具的验收确认函,还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合同变更申请。其余产品中除1只不满足规范条件外,其他均正在有序规范过程中。

  加强投研团队建设

  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投研能力的提升是分不开的。张栋表示,方正证券资管过去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得益于有一支经过市场检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投资团队,包括固定收益、权益投资、量化投资三支投研队伍。

  具体而言,方正证券资管固定收益团队坚持客户利益第一、追求绝对收益的理念,历经多轮牛熊转换,长期保持产品正收益,目前该团队硕博比例达80%,核心投资团队成员平均从业年限超过10年。

  量化投资团队立足于量化投资理念和方法,是集量化投资策略研究、开发、应用于一体的高素质团队。该团队由具备多年海内外金融工程和系统设计经验的人才组成,教育背景包括复旦大学、中科院、社科院等,拥有国内领先水准的软硬件交易平台和风险控制系统,在交易速度和下单算法方面具有相当优势。2016年至2019年,该团队管理的量化产品规模和量化产品业绩均达业内领先水平。

  张栋表示,未来方正证券资管将积极应对行业变化,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在巩固固收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权益量化业务,全面提升主动管理能力。2020年重点加强权益投研队伍及权益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从市场上引进了一些比较优秀的研究员,目前公司研究队伍覆盖所有主流行业,也从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引进了一些领军人才充实投资队伍,这些肯定会对投研能力的提升带来促进作用。目前公司研究队伍齐整,投资人员也已到位,今年以来权益投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张栋透露。

  他还告诉记者,在产品方面,方正证券资管坚持“三个并重”,即内外部渠道并重、公募与私募产品并重、权益与固收并重,同时发展固收+、市场热点等创新性产品,推动产品向净值化全面转型。通过内外部渠道联动,充分发挥业务协同优势,方正证券为客户提供了全功能、全平台的专业化服务,例如方正证券开发了“固收+FOF”“固收+量化”等多类产品,既能发挥公司在固收和FOF上的优势,又能在有效控制回撤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

  合作共赢

  资管新规发布后,不同资管机构将同台竞争。“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券商资管的优势在于激励机制较灵活,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投研人才。”张栋表示,券商内部体系比较完善,例如在上市公司及投行业务方面资源丰富,有望在业务模式上形成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其他资管机构也各有优势,张栋强调,例如,公募基金在主动管理能力上强于其他资管机构,理财子公司有丰富的销售渠道,保险资管则有强大的资金获取能力。不同资管机构未来要合作共赢,发挥各自优势。

  具体来看,在销售渠道方面,今年市场上出现多只“爆款基金”,引发市场抢购,而这离不开券商销售渠道的作用。在销售协同方面,券商可通过战略、机制设计以及跨条线人员调动等方式,实现销售资源对本公司公募产品的支持,比如可充分整合券商行业研究、策略研发实力以及营业部的销售渠道,打造能凸显券商实力的爆款产品。

  张栋认为,行业将有更多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出现。对于券商而言,随着非标资产压缩以及打破刚性兑付要求,券商也在谋求转型,希望从传统经纪业务主体向综合财富管理主体转型,发展公募业务恰是契机。券商系公募业务可充分发挥不同于银行的特色优势,对渠道、研究、投行等进行战略整合,集券商多维度资源在公募业务上寻求突破,实现突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