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促消费政策频出 车企新年信心足

宋维东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推动汽车市场回暖。2023年新年之际,多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在政策助力下,今年汽车市场备受期待,各大车企摩拳擦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加之多重政策举措落地显效,汽车消费将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支撑。车企要抓住机遇,苦练内功,落实好发展战略,更好地应对市场新形势,有力巩固自身市场地位。

  政策持续发力

  岁末年初之际,各地积极出台稳增长、促消费系列举措,点燃消费热情。其中,汽车产业因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汽车消费对提振内需消费、稳定工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汽车“新四化”趋势持续深化,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或领域加速融合,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范围更广、层次更深。近期,不少地方继续推出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红包”,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河南省人民政府1月3日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鼓励全省各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惠民政策,将购车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对在河南省内新购汽车按购车价格的5%给予消费者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辆,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

  2022年12月30日发布的《沈阳市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指出,2023年一季度,沈阳市围绕汽车、家电、商超、餐饮等领域,向消费者发放1亿元新春消费券,组织开展配套促销活动,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

  此外,沈阳市将实施汽车更新补贴行动。“2023年,个人消费者依法报废沈阳市登记注册的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燃油汽车,同时在沈阳市注册登记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车的同一车主,给予一次性补贴3000元,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沈阳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卓青介绍。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消费市场的平稳健康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2022年12月29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汽车、家电、家居、餐饮占社零总额四分之一左右,是消费的顶梁柱。我们将着力稳定汽车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

  近期各地出台的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继续对新能源汽车给予大力支持。以河南为例,此次出台的政策措施就明确,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培育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干线公路服务区和县域延伸,到2023年年底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集中式充电示范站县域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消费升级趋势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消费升级的增换购车型,高端电动车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伴随高油价,家庭第二辆车更是频繁使用的低成本车型,高端电动车的驾驶体验和低成本优势明显。”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一些地方鼓励购买电动车的政策也推动高端群体电动化转型,有利于自主电动车实现高端化突破。

  坚定发展信心

  刚刚过去的2022年,产业变革和调整明显加速,叠加疫情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稳等因素综合影响,汽车行业走过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也要看到,汽车行业焕发出更强的发展韧性与生命力,亮点频出。这其中,汽车出口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攀升,自主品牌大放异彩。这些新成绩极大地提振行业发展信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面对新的市场形势,经历这一轮洗礼的中国汽车产业将更有活力与生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将更加牢靠。

  “在新形势下,消费动能将会被极大程度激发,各地发展经济、刺激消费的行动也将更加突出。宏观经济恢复对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肯定有推动作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汽车消费需求是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从中央到地方会陆续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

  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邱现东在2023年新年献词中表示,2023年,中国一汽将以“红旗”发展为标杆,以品牌建设为统领,以用户为中心,以全面创新驱动为主线,坚决打赢“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全面质量提升、大营销创新提能、海外发展加速突破”四大攻坚战,认真抓好十个方面重点工作,奋力实现自主品牌进一步高质量跃迁成长、新能源汽车快转型奋进成长、合资企业高效益升级增长、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性增长。

  “新的一年,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应对环境和业态的变化,从‘常规游泳池’中跳出来,毫不犹豫地跃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迎接新的不确定性挑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要通过科技创新、生态整合、共建共享及全球化视野下的公司治理升级,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在李书福看来,电动化只是拉开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序幕,以智能化为赛点的下半场角逐已经来临。在智能化领域仍然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累积基础数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实践总结,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