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半年我国二手车累计出口超万辆

市场步入发展快车道 商务部支招促行业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10月26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二手车出口国别指南(2021)》(以下简称《指南》)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累计出口二手车约1.09万辆,累计出口金额约为6884.7万美元,车辆平均单价约6322.6美元。

  “我国二手车出口面临诸多有利条件,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可期。”商务部对外贸易司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19年4月,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三部门首次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地方启动二手车出口业务。截至目前,全国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地区已达30个,覆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

  截至2021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为2.9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而在二手车交易量方面,2020年我国二手车交易规模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有所回落,但全年交易量仍达1434.1万辆。

  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和二手车交易量,以及随着公共领域电动化、重点地区提前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等政策推进实施,大量车况良好而又有很大海外市场需求的车辆被提前淘汰,为我国二手车出口提供了充足车源。

  《指南》显示,进入2021年后,我国二手车出口业务增长迅速。2021年6月,我国出口二手车3488辆,出口金额为3289.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3.3倍,车辆平均单价较2020年增加近一倍。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当前我国主要的二手车出口市场。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二手车已销往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出口二手车约1.06万辆,占总出口量的97%。

  《指南》分析称,“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正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桥梁、矿产、农林等方面对牵引车、自卸车等需求较大。同时,对垃圾车、扫地车、救护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也有较大的进口需求。不仅如此,目前,由于我国实施淘汰老旧柴油货车、公共领域电动化等政策,很多车况良好的车辆提前进行更新,为二手车出口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出口产品。

  从具体出口国来看,尼日利亚、安哥拉、贝宁、蒙古、吉布提为我国二手车前五大出口市场。《指南》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向前五大出口市场累计出口二手车6864辆,占总出口量的63%。

  从二手车出口产品类型来看,二手乘用车出口量高于商用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二手乘用车出口5842辆,占总出口量的53.7%;二手商用车出口5047辆,占总出口量的46.3%。其中,二手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551辆,二手新能源商用车出口21辆。

  从上述数据可见,我国二手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远高于二手新能源商用车出口量。《指南》称,这是由于我国首批上市的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置换期,预计未来二手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将持续增长。

  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不过,相较于日美韩等发达国家,我国当前二手车出口总体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据有关机构统计,每年全球二手车出口量在250万辆以上,市场规模超过200亿美元。其中,日本二手车出口量已连续多年超过100万辆;韩国二手车出口量约40万辆;美国二手车出口量约80万辆。我国二手车出口量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上述商务部对外贸易司负责人对外透露称,为促进我国二手车出口健康有序发展,商务部将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标准,制定发布二手车出口质量行业标准,杜绝不合格二手车出口,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准入标准,建立动态考核退出机制;二是出政策,总结推广已开展二手车出口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出台相关促进政策;三是树形象,继续编制发布《中国二手车出口国别指南》,支持企业建设境外售后服务体系,指导二手车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全国二手车出口企业共计139家,涵盖二手车交易市场、经销企业、二手车电商平台、平行进口企业、主机厂相关企业等。二手车出口金额前10名的企业累计出口金额达5048.2万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73.3%;二手车出口量8207辆,占总出口量的75.4%。

  在出口模式上,国内二手车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目前,我国二手车出口企业主要通过与海外代理商合作的方式出口二手车,海外代理商提出车辆需求,国内二手车出口企业采购车源,然后出口至目标国代理商。部分具有主机厂背景的出口企业,也在积极依托主机厂海外新车销售网络来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还有一些企业尝试与当地企业合作,将二手车出口至目标市场,通过开展网约、公交、租赁等运营方式探索“出口+运营”的二手车出口模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