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35家锂电池产业公司前三季度净利同比增长

崔小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行业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亮眼。根据wind数据,截至10月27日收盘,在79家锂电池公司中有43家披露了三季度业绩报告,占比54%。其中,35家公司实现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约81%。

  产品量价齐升

  Wind数据显示,在上述43家锂电池产业链公司中,40家公司实现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其中36家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超过20%。保力新、天际股份、杉杉股份、中伟股份、当升科技、嘉元科技、天赐材料等13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

  前三季度,39家锂电池产业链公司实现盈利,4家公司亏损。3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20%,27家公司增速在50%以上。其中,石大胜华、天际股份、盛新锂能、杉杉股份、联创股份、赣锋锂业等8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0%。

  上半年以来,国内锂盐供应有所增加,上游企业开工率提升,行业整体呈现供需两旺格局。赣锋锂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0.54亿元,同比增长81.19%;实现归母净利润24.73亿元,同比增长648.24%。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赣锋锂业提到,产品产销量同比增长,且销售均价同比上涨。

  锂价持续攀升带动相关公司业绩向好。天齐锂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42000万元至62000万元,同比增长138.07%至156.20%。天齐锂业表示,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景气度提升,锂离子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下游正极材料订单回暖,公司主要锂化合物产品销量和销售均价较上年同期增长。

  开源证券预计,2021年-2022年全球锂行业将延续供需紧平衡局面,锂价有望持续走强,锂矿企业有望充分受益,而行业拐点可能会随着全球锂供给的进一步释放在2023年到来。

  下游需求旺盛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支撑锂电池产业链公司业绩增长。

  正极材料供应商容百科技前三季度净利润为5.49亿元,同比增长383.56%。锂电池材料生产商杉杉股份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7.74亿元,同比增长899.29%。公司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下游需求旺盛,公司锂电材料业务销量和盈利水平同比大幅提升。

  六氟磷酸锂需求高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容,同时集中度不断提升,产能向头部集中。

  六氟磷酸锂龙头公司多氟多、天际股份三季报业绩均出现10倍以上增长。多氟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07亿元,同比增长85.36%;实现归母净利润7.37亿元,同比增长5316%。天际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4.38亿元,同比增长220.7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46亿元,同比增长1120.48%。

  作为锂电池电解液的关键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今年以来开始暴涨模式。百川资讯数据显示,10月20日,六氟磷酸锂市场价格报收52万元/吨,创近五年来新高,而今年年初仅为10.7万元/吨。目前,多数六氟磷酸锂企业的长约单价格维持在20万元-35万元/吨,且维持满产满销状态。

  多氟多在近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透露,公司六氟磷酸锂产品目前年产能已达1.5万吨,2021年底预计出货1.3万吨左右。2022年底计划新增产能4万吨,全年产销量计划超过3万吨。未来一段时间,由于市场新增产能有限,而需求增长依旧强劲,公司认为产品市场价格仍会维持高位运行。

  高增长确定性强

  中汽协数据显示,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16.6万辆和215.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8倍和1.9倍。中汽协表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年初的5.4%提高至9月底的11.6%,将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预测从180万辆提升至240万辆。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9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134.7GWh,同比增长195.0%;动力电池装车量为92.0GWh,同比上升169.1%。

  调研机构SNEResearch预测,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达406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缺口约18%。到2025年缺口将扩大到约40%。

  财信证券认为,2021年前三季度,锂电各环节龙头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满产状态,全产业链需求高增长确定性强,景气度将进一步提升,新一轮动力电池投扩产红利或持续3-5年。而随着芯片紧缺问题的解决,电动车的购置需求将集中释放。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