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能源汽车走得远 切勿盲目追求长续航
每经评论员 王珊
今年国庆长假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史上最强的“压力测试”,让消费者在日常用车时遇到的多个问题集中暴露。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难、路程时间长等相关议题频频冲上热搜。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在饱受诟病的同时,又大受市场欢迎。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新注册187万辆,约为2020年的1.7倍,仅是9月份,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多家车企的交付量都已破万,呈现高增长态势。
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已站在风口上。一方面,要看到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用户选择新能源汽车,也要看到更多急需正视和优化的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国庆期间,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话题讨论量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击中了新能源汽车续航不足的现实痛点。从日常通勤来看,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基本满足需求,但碰上周末外出、节假日出游,其续航能力弱的缺点就会暴露。今年国庆出游人数超5亿人次,高速公路拥挤程度可见一斑,加上出游载重增加,实际续航能力将有所降低。
目前,提高新能源续航能力的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也就是突破技术增加里程数量;另一种是提高充电便利性,如提高充电速度、增加充电桩数量等。
今年以来,尽管多家车企先后推出了所谓的“续航能力突破1000km的动力电池”,但从应用层面来看,“续航能力突破1000km的动力电池”似乎还只是“神话”,用户的实际续航能力仍在300~500km范围。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长续航电池是今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但在电池技术没有根本变革之前,切勿盲目追求长续航里程。
从安全角度来看,电池能量密度越大,电池活性就会增加,从而导致电池不稳定,带来安全隐患。根据报道,已有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事故均是电池问题导致。此外,在如今的技术下,电池的重量增加,还会影响续航能力,过度提倡长续航,将会增加车重和使用成本,增加更多能耗。
在笔者看来,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目前更可取的是提高充电便利性。
首先,需要合理布置充电设施。截至9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达678万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210.5万台,从数量和增速来看都有明显改善,但在分布结构上还有巨大优化空间。
其次,需要发展快充技术。快充是当下新能源汽车的主流供电模式,在安全的基础上,打通车企间的充电桩隔阂,实现共享充电是未来趋势。再者,需要结合智能技术提供便捷、经济的充电方案,推动“桩-网-车”的良性循环,减少用户时间成本。
要让新能源汽车走得远,企业不宜过度炒作电池创新和续航能力大幅提升,而应脚踏实地立足技术研发,兼顾产品的安全、品质和续航能力。用户也要自我调节“里程焦虑”,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价格、续航和能耗适配的车辆。这个过程中,也期待更多更好的政策和监管落地。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