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或将继续影响产能 上汽大众聚焦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 ID.系列是未来增长点
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孙磊
受突发疫情、市场停摆等综合因素影响,今年车市整体增速为负。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国内车市零售销量累计增速同比下滑8.3%,今年上半年连续6个月销量增速为负。尤其是在2月,销量同比下滑78.7%,而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不少车企都先后下调了销量目标。
和去年相比,上汽大众销量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波动。根据上汽集团(600104.SH)发布的11月产销快报,上汽大众今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约为134.8万辆。有机构预测,上汽大众今年全年销量或将在150万辆上下。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上汽大众销量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尤其是全球汽车行业的芯片供应短缺,很大程度制约了上汽大众下半年的产能供给;当然作为连续多年处于车市顶端的企业,生产受限或许也是一个很好的喘息间隙。这个即将过去的2020年恰恰是上汽大众的调整之年,企业从注重“量”向注重“质”转变,这些因素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汽大众的终端表现。
疫情影响不可低估
对于往年销量基数较大的上汽大众而言,其也受到了疫情不小的冲击,疫情放大了其库存体量。有分析人士表示:“去年上汽大众年底体量大,但库存相对处于合理区间。年初突发的疫情放大了几倍的库存量,影响到了终端的出货和盈利水平。”
事实上,疫情除了给车市销售按下了“暂停键”,还对汽车生产端也造成了影响。最初是国内市场短时间难以复工复产,之后是海外市场受到冲击,使得供应链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和自主品牌相比,不少合资品牌的进口零部件更多一些,因此受到冲击更大。”一位关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受疫情影响,全球芯片短缺影响近期在逐步扩大。据了解,疫情使得生产芯片所需的晶圆和半导体产能紧缩,造成芯片产能不足。同时,有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电子消费品市场的需求趋势一直看涨,因此大量芯片产能向电子消费品客户转移。
“受此影响,大陆和博世两家零部件供应商的ESP和ECU控制单元无法及时供应。下半年全球汽车芯片供应不足给上汽大众带来了很大影响。二、三季度时产能紧张,从四季度开始,公司部分车型遭遇了芯片供货不足而停产。这种影响预计将延续到明年一季度。”上汽大众内部工作人员表示,上汽大众在芯片供货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了供货次序的调整,优先保证大众品牌的产量,这对斯柯达品牌的产能造成了一定影响。
此外,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2020年是上汽大众的产品小年,仅有昕锐、威然、途观X三款全新产品,产品布局周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上汽大众终端销量表现。
“大象转身”产品结构持续改善
“2020年将成为车企调整之年”已经是不少车企高管的共识。“将不利因素消化掉并作出优化调整”、“深化变革,苦练内功”、“注重从‘量’向‘质’转变”也成为不少高管今年嘴里的频用词汇。
对于上汽大众而言,今年同样是盘整向上之年,尤其体现在清库存层面。
根据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自2019年开始至今,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均位于警戒线之上,甚至今年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4.8。按照惯例,库存系数的合理范围在0.8~1.2之间,如库存指数增高,经销商经营压力和风险都会变大。
记者从上汽大众多家经销商处了解到,去年经销商库存压力比较大,特别是疫情又进一步放大了库存压力,今年以来企业一直在协助经销商去库存,现在经销商库存已基本恢复到合理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上汽大众的调整已有初步成果,其成绩单中也有不少亮点。如,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在前11个月终端销售124.9万辆,继续蝉联单一汽车品牌销量冠军。同时,上汽大众的产品结构有所改善,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得到了提升。2019年,上汽大众A+级车销量占比为60%,今年这一数据已经提升至62%。
“上汽大众将2021~2022年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平安证券在分析研报中认为,基于MEB平台的ID.家族电动车和上汽奥迪项目将成为上汽大众未来销量增长点。
据了解,上汽大众未来1~2年将有10款以上全新产品或者改款产品上市,其中包括ID.4 X在内的三款MEB车型,以及途昂、途观L、帕萨特、新明锐等产品。“未来3~5年,产品研发和规划重点将是中高端产品和产品结构的定位上升。”上汽大众方面表示。
东方证券认为,明年新款途观、MEB平台电动车等车型上市,以及奥迪车型的陆续投产之后,上汽大众也将成为上汽集团未来盈利增长点。
伴随着 ID.系列电动车的推出,上汽大众已经落地了全国首家数字化城市展厅 ID. Store X,并推出为新能源车型专属定制的代理制营销模式。未来一年半,上汽大众计划推出40多家展厅。上汽大众方面认为,这些都将是企业未来新业务增长点。
用“大象转身”来形容上汽大众在产品、渠道、用户层面的转变再贴切不过。在2020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能够下定决心抛弃经营定式,关注用户体验、产品结构、经销商健康度和企业未来战略,这需要十足的决心。不过,有分析认为企业转型也将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