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4家大中型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 地方银行面临双重压力

吕东证券日报

   设立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的步伐仍在持续推进。

   随着日前民生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目前国有六大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及获批筹建的数量已增至14家。加之已公告披露筹建理财子公司的浙商银行,所有大中型银行中,未披露设立理财子公司设立事项的只剩下了渤海银行、恒丰银行。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是一种由点及面的渐进式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此过程中,由于门槛所限及资金需求,大行更能够抓住先机,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第9家股份行理财子公司

   获批筹建

   自2018年年末《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实施以来,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已是“遍地落子”,如今已有数十家银行陆续宣布将筹建设立理财子公司。

   民生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该行已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同意其出资50亿元筹建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完成后,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银保监会提出开业申请。

   在《办法》落地后,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了理财子公司的筹备建设。2019年,也成为银行子理财公司的开业元年。自2019年6月份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开业以来,当年获批开业的理财子公司就达到10家。截至目前,全国已先后有2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含2家中外合资机构),开业数量已达20家。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成果最为显著,走在全国的前列。

   上述开业的理财子公司中,就包括了工农中建交邮储这6家国有大行,此外,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也已开业。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则于今年获批筹建。

   就在上个月,浙商银行也对外公告披露,其拟出资20亿元全资设立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至此,国有大行及股份行中,仅有恒丰银行、渤海银行尚未对外披露筹建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事项。

   对于国有大行、股份行绝大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陆续开业、获批筹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大中型银行,地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未来还面临两重压力。一是设立时需要较高的实缴资本金,这将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缴付压力,而资产管理规模不足或会导致竞争力不足;二是地方银行理财子公司由于对新业务类型人才和制度储备不足,投资能力和抗周期风险能力也需补强。

   苏筱芮对记者指出,由于门槛所限及资金需求,在银行系子公司的设立过程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更能够抓住先机,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但她同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银行相关工作将会停滞,因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是整个行业的大趋势,理财业务风险与母行隔离也是未来的大方向。目前督促银行保险业资管业务规范转型是监管的重要工作,包括农商行,外资行的理财子公司设立也在持续推进之中。“未来将继续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有序批设理财子公司。”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包括青岛银行在内的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的理财子公司开业。与此同时,广东顺德农商行、江苏江南农商行、宁波鄞州农商行等多家地方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相关议案也均已在各自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

   理财子公司所发产品

   全部净值化

   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阵营的不断壮大,相关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截至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今年已发行理财产品达2422款,而2019年全年这一数量仅为289款。

   与此同时,自“资管新规”实施以来,打破刚性兑付以及实现产品净值化正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普益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年全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15430款,较2018年增长逾200%。而由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全部完成净值化转型。

   苏筱芮表示,设立银行系理财子公司,能够对推动理财净值化转型起到了促进与加速的作用。首先,母行与理财子公司天然具有关联性,母行能够为理财子公司提供和协调各类资源,帮助其成立及后续发展,助力银行理财产品的过渡与转型;其次,理财子公司发展遵循的是市场化规律,在业务风险的处置上与母行隔离,这与净值化产品背后体现的精神一脉相承。

   盘和林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展业务具有一定优势,如放松了销售限制,投资门槛降低,更多投资人可参与其中。产品全面净值化意味着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需要进行更多研究,要考量自身的相关产品投向、投资期限和风险等级,在进行风险评估后再购买匹配的产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