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科创板:科技创新企业的沃土

上海证券报

  这是科创板走过的第三个年头。

  2018年11月,“科创板”的名字第一次在黄浦江畔响起。不到一年时间,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落地生根、强音激荡。

  动能切换中的中国对于创新驱动力的渴望,与改革进行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对于注册制试点的探索,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动能,突破了我国证券市场运行近20年的核准制。

  在入口端,科创板设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建立起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承销机制;在审核端,科创板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明确科创属性评价指标,把好上市“入口关”;在监管端,科创板持续深化再融资、股权激励、询价转让等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出口端,科创板严格退市制度,对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情形的企业实行“应退尽退”……

  其间,有知难而上的开拓进取,亦有静水深流的长远构建。这些贯穿全程、多面立体的改革举措,并非改头换面式的推倒重来,而是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变革,最终交融成了一套凸显“中国科创”标签的制度体系,精准浇灌科创生态。

  三年间,科创板同源共流,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当前,科创板公司募集资金投入研发比例为37%。2021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83.51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是主板的5倍。2021年底,科创板公司的科研人才队伍已超过14万人,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三成。

  三年间,科创板致力于打造硬核科技实力。

  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共吸纳了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39家新材料公司、31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4家新能源公司。截至7月21日,64家科创板“芯公司”占据A股集成电路“军团”的半壁江山,覆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同时兼具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支撑环节。

  三年间,科创板行成于思,在成长的历程中闯过激流险滩。

  作为一次以关键制度创新赋能资本市场效能变革的实践探索,科创板牵住改革的“牛鼻子”,不断将蓝图绘成现实。从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到出台科创板再融资管理办法,再到引入做市商机制,一系列日渐完善丰实的制度供给,共同赋能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

  三年间,科创板已经成为科创企业的首选上市地。

  今年上半年,上交所科创板IPO融资额第一次超过主板。A股前十大IPO中,5家来自科创板。截至2022年7月22日,已有439家科技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IPO融资金额约6400亿元,总市值5.56万亿元。

  在科创板这条江河中,各细分支流以各自的节奏,和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动人旋律。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科创板紧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使命”的时代主题,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交织成曲。

  “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站在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位置,科创板迈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实步伐。

  一根纽带,系紧资本、技术两大要素市场,科创板已形成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引导资本投入的有效循环。一大批“专精特新”科创企业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为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进程提速增效。

  科创板用理念、制度、机制的生长,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疾行探路。注册制“试验田”里结出的累累硕果,从增量市场向更大的存量市场扎根和生发。

  当前,科创板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股票中,有58只进入沪股通标的。截至5月底,外资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达到825.65亿元 ,外资持有流通市值占比达到4.41%。

  三年,是发端,是突破,是融汇。我们既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艰辛,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憧憬,更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观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