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块科创沃土,催熟了一批“聪明人”的梦想

刘冬赋 林淙上海证券报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这是上海起飞跳跃的核动力,也是吸引科创精英在此扎根成长的强磁场。

  从浦西到浦东,从张江到临港,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高新技术产业星罗棋布于上海这张大地图上。“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这儿还是一块荒地。”第一拨入驻临港园区的沪硅产业副总裁李炜,颇有一种与脚下土地“相待而成”的感慨。

  在资本市场,这些精兵强将则陆续相聚于科创板,以统一的“688番号”征战技术前沿。优刻得董事长季昕华笑言:“科创板让我们这些理工男也有机会成为企业家。”

  截至2021年12月1日,上海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6家,居全国各省份第二;首发融资额1455亿元、市值1.54万亿元,均列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上海“科创军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1%、238%。科技创新逐步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技术够硬,其背后支撑的服务却很柔。之江生物董事长邵俊斌说:“在上海,大家看到的显性成本可能比较高,但其实隐性成本非常低。”兼容并蓄的制度、开放多元的环境,就是最好的创新乐土。

  科技创新策源

  “我们是目前全球少数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在聚酰胺产业链上实现量产,且具有明显成本优势的企业。”聊起技术成就,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相当自豪。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等产品,不仅开创了业内生物制造规模化和集群化的先河,也围筑成公司高高的护城河。

  谈及研发过程,刘修才则显露出一个科研人常有的保守和严谨。“这个技术原理肯定不是我独家发现的,应该说学科基础上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把成本做低。如果我们真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专注。”刘修才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要是让我和小孩比赛打游戏机,那我肯定要输的。因为‘迷’一样东西才会不吃不睡地去钻研,这是把事情做好的关键。”

  专注20年,在经济性上,凯赛生物掌握的生物制法不仅追上、甚至大大超过了传统化学法。拥有生产从碳十到碳十八各种链长的二元酸的能力,也让众多潜在市场向公司打开大门。更让刘修才引以为傲的是,生物制造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不仅生产环节是低碳的,产品本身也是绿色的。如公司生物基PA56的单位碳排放量仅为传统尼龙66的一半。

  经济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实现,从对一个工艺至善至臻的追求中取得了突破。“大家都在这条赛道里走,但是没人比我们走得更久、更深、更专注。”刘修才笑着说,“一两个技术是很容易被偷走的,但持续的技术产出和前瞻研发能力是怎么也偷不走的。”

  从公司上海研发中心不断产出的技术成果,也在加速推进凯赛的业务布局。除了现有金乡、乌苏两大生产基地外,生物法癸二酸和生物基聚酰胺建设项目已于今年1月在太原开工建设。

  出生于浙江,毕业于浙大,给创办公司取名“之江生物”的邵俊斌,却一开始就选择让这条“Liferiver”的源头落在上海。“这里有更多的人才储备、更高的国际化视野和更大的学术交流平台。”邵俊斌说,这些都是做科创型企业的必备要素。

  几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勾勒出之江生物科技战“疫”的实力。从2009年甲型H1N1流感到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从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到2018年寨卡病毒,公司每次都能派出相应的核酸检测试剂高效应战。

  “去年1月11日,我们一拿到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就把全部的资源投入到新冠检测试剂的开发中来。”邵俊斌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采取24小时三班倒制,累了就换批人,有些员工直接就睡在了研发岗位上。到了中试的环节正好是大年三十,很多人吃顿饺子后马上又赶去工作。”短短4天时间,之江生物即完成了新冠试剂盒的开发。

  高端产业引领

  单兵创新能力强之外,高端产业集聚则是上海科创实力的叠加优势。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上海在高端设计业、核心装备材料业、先进制造业及高端封测业四大关键领域均有龙头企业布局,已形成国内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中度最高、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一支军团。

  沪硅产业董事长俞跃辉表示,如果没有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龙头企业对研发、产业和市场的带动效应不会如此明显。

  从研发看,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突破,有赖多学科、多领域硬科技研发支持。通过龙头企业牵头,能够推动重点项目协同研发一体化,极大提高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协同性,加快发展高校技术工业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从产业看,科技创新需要复杂完整配套的生态系统。俞跃辉说,对于一些有技术潜力和技术特色的小企业,只要有龙头企业提供试用试制的机会,它们就可以实现较快发展。

  从市场看,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我们3家子公司现在是拉满弦生产的状态,但产品仍然供不应求。”李炜介绍,沪硅产业旗下的上海新昇是目前我国唯一有能力大量供货正片的300mm大硅片厂。到今年6月份,上海新昇累计出货300万片;截至9月中旬,出货量累计约340万片,产品覆盖外延片、抛光片等。

  龙头效应带动产业发展,沪硅产业自身也是行业高景气的受益者。今年前三季度,沪硅产业实现营收17.67亿元,同比增长35.22%;实现归母净利润1亿元,同比扭亏。李炜透露,公司正处于产能爬坡期,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距离业绩拐点也会越来越近。

  国内芯片领跑者、科创板首家“A+H”红筹企业……拥有诸多头衔的中芯国际,又在年内成为科创板摘“U”第一股。因契合“上市时未盈利公司首次完结盈利”的情形,公司股票简称于4月2日取消特别标识,跨出了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一步。

  与中芯国际“相识于微时”的格科微,深感合作的力量。“中芯国际打算做图像传感器时,手上没有技术,从国外买又贵,于是就由我们来帮他们建立硅片生产工艺线,他们承担研发费用。”格科微董事长赵立新告诉记者,“幸运的是,格科微虽然试验了40多版才成功,但当时中芯备选的其他公司一直原地踏步,最后还是被我们先研发出来。”如今,格科微已成长为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的标杆企业。

  深化改革探路

  作为科创板的主阵地,2021年,上海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19家,首发募资356亿元,分别占全市新增43%和59%,主要集中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技竞争前沿领域。据悉,目前上海辅导备案企业中,有87家企业拟申报科创板,占辅导备案企业总数近四成。

  科创板的吸引力在哪儿?更具包容性的制度创新,构成了其“科创友好”的磁场环境。譬如优刻得证券代码后跟着的小尾巴“W”,就彰显着公司身份上的特殊。

  特殊的业务内容和股权结构,给优刻得上市地点的选择出了一道两难题。言及此,季昕华难掩欣喜地说:“我觉得是我们的运气吧,科创板刚好支持这个模式。”得益于科创板在制度上的创新,让优刻得成为A股市场首家“同股不同权” 的上市企业。

  而科创板的包容,不仅在于上市门槛的放宽,更体现为企业成长全过程的因势利导。今年前三季度,优刻得营收同比增长43.04%,归母净利润亏损5亿元。阶段性亏损的背后,却是公司战略转型的先声。

  赵立新对科创板的诸多创新也是真心点赞。“科创板在股权激励方面的突破,确实帮了我们大忙。”2020年3月,格科微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及科创板上市相关规则修订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将激励对象持有的已满释放期且符合相关行权条件的期权通过境外持股平台落地行权。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既是科创板选择了潜力股,更是“高精尖”选择了科创板。以科创为名,这场“双向奔赴”还将碰撞出更多火花。

  【记者观察】

  运气的本质是努力

  走访过程中,科创板公司里过高的“天才浓度”,让记者不禁感慨这世界的参差。这里,海归博士比比皆是,清华北大“任君挑选”;刚听完格科微董事长赵立新“读书是难事吗”的经典反问,又迎来了之江生物董事长邵俊斌“以分子诊断为己任”的少年志向。我们不得不相信,或许“别人家的小孩”长大了就是要做科学家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