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对垒到牵手 蚂蚁集团的“新圈行运动”意欲何为?

魏倩上海证券报

  在国庆长假前召开的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与浦发银行“甜蜜牵手”,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这是蚂蚁集团与银行合作的最新一例。正奋力冲刺上市的蚂蚁集团,同步在推进与大中型银行的密切合作,仅在今年下半年,就分别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最近三年,蚂蚁集团已牵手5家大行,同时与多家股份行达成或升级战略合作。

  发展如日中天,市场估值赶超大行市值,有着2000多家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的蚂蚁集团,为何在上市前夕接连“圈定”大行?这背后有何深意?

  频频牵手银行

  建设银行是最早与蚂蚁集团(前身为蚂蚁金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大行。2017年3月,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推进建行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等,以及未来实现二维码互认互扫等。

  此后,从2019年11月到2020年9月,蚂蚁集团先后与邮储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战略合作。对于股份制银行,蚂蚁集团也渴望更紧密的合作,或签订战略协议,或升级战略合作。截至目前,蚂蚁集团已与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建立或升级战略关系,时间点多在最近三年。

  上述合作内容集中在整合平台、用户、市场、渠道、数据和技术等资源。国庆长假前夕,记者还从业内获悉,交行将很快上线与蚂蚁集团合作的贷款产品。此前,网商银行已经代销了交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

  左手资金右手流量

  一方是全牌照金融机构,不缺钱;一方是互联网科技巨头,有流量。双方牵手,可谓资源互补,各取所需。

  种种迹象显示,近年来,蚂蚁集团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由对垒逐渐转向竞合。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直以来,蚂蚁集团旗下的多项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银行现有业务。另外,由于双方在体制机制、产品服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双方虽有合作,但收效甚微。

  但眼下,无论是监管还是市场、技术环境都已发生巨变,同时冲击了双方的业务体系,牵手合作的需求相较以往更为迫切。

  以蚂蚁集团为例,从盈利模式来看,作为一个综合金融服务生态平台,其有着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天然需求。“蚂蚁集团从支付起家,累积大量终端用户后,开始涉足金融业务。一方面自己拿金融牌照开展业务,另一方面则寻求合作。”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向记者表示。

  对于银行来说,在利率市场化、技术进步等因素驱动下,也迫切需要通过场景和流量来拓展客群。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双方在业务合作上的确有真实需求。蚂蚁集团的用户群体很大,掌握的大数据主要偏重客户行为数据;大行的客户群体规模也很大,且金融数据更精准、更深度。“这些都是双方加强合作的基础。”

  或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在业内人士看来,于蚂蚁集团而言,寻求与大中型银行更紧密的合作,或许还有更深一层考虑。那就是,可将业务合规风险降至最低,并为未来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从蚂蚁集团目前的收入结构来看,与金融机构合作业务带来的收入已是其第二大收入来源。其招股书披露,包含微贷、理财、保险业务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今年上半年营收459.72亿元,占比达63.39%。

  其中,微贷科技业务收入已经超过支付业务。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微贷科技业务营收达285.8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9.5%。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消费信贷。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项高增业务模式,实质是联合贷款,显然需要银行等“金主”提供支撑。虽然该模式在今年银保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得到认可,但其中一些条款可能会让一些小银行收缩或者控制业务规模。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最新司法解释,也可能会让这项高增业务合规成本增加,定价受到影响。“与大行进行战略性合作,一方面是业务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蚂蚁集团应对不确定性的政策压力。”胡捷认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