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丹阳投资董事长康水跃:“以大为美”理念渐成 “茅指数”下跌空间有限

赵子强 见习记者 楚丽君证券日报

  2021年春节以来,大盘指数冲高之后一路下跌,近期进入震荡反弹调整阶段。有A股核心资产之称、由各行各业领军企业或第一龙头股组成的“茅指数”,在这一波下跌行情中也出现较大回落。在市场对核心资产走向分歧逐渐加大之际,3月22日,《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丹阳投资董事长康水跃。

  核心资产继续下跌空间有限

  《证券日报》记者:牛年高开后A股三大指数就进入震荡调整过程,A股的核心资产成为回落的主因,您认为这些核心资产是否还有下调空间?

  康水跃:每个人对 “核心资产”这四个字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的理解就是A股的价值核心,目前Wind推出来的“茅指数”最合乎这个理解,该指数包含41只股票。“茅指数”在2011年3月11日至2021年3月11日的十年里累计涨幅为1800%,年化收益率高达33%,而同期沪深300累计涨幅仅为56%。整体来看,近期“茅指数”跌幅已经够深,继续下跌空间有限。在全球流动性充裕背景下,鼓励做多核心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鼓励优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鼓励做多核心资产,并不意味着打压周边资产、边缘资产。恰恰相反,也是在鼓励中小企业不断进取。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有活力,资本市场才能日渐成熟。

  《证券日报》记者: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核心资产相比,A股市场的核心资产存在怎样的差异?

  康水跃: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例,前5只成份股最新总市值占整个成份股总市值的比例为17%,而美国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前5只成份股的最新总市值占整个成份股的比例为22%,我们的头部核心资产占比依然有提升空间。此外,从行业角度来看,沪深300前十大行业主要集中在银行、白酒等,包括贵州茅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而美国标普500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比如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从行业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差异,国内核心制造与科技企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证券日报》记者:A股市场出现风格切换的迹象,对权重蓝筹股的投资风格是否发生转变,近期被市场称为机构“抱团股”的股票回调幅度比较大,现在可以抄底这些股票了吗?

  康水跃:机构重仓股是10年、20年前就一直存在的称呼,最近一两年大家才慢慢地叫做“抱团股”,但其实“抱团”的意思是你买他买大家都买。而机构重仓股是一个很中性的描述,这表示我研究清楚看好了,他也同样看好了,随后大家操作方向一致,这才形成机构重仓股。从抄底这一动作来看,经过回调后这些“茅指数”成份股风险已较充分释放,需要注意的是,其中可能一成左右的企业2020年年报业绩增速并不理想,或者资产负债率大幅提高了,这些股票可能会遇到第二次筑底,投资者需要警惕其中的风险。总体看,大盘指数下跌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投资理念转向“以大为美”

  《证券日报》记者:在大盘回落过程中,北向资金多次在下跌行情中抢筹。3月份以来截至3月22日,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216.49亿元,对此您怎么看?

  康水跃:北向资金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资金。其理念跟方法论趋于成熟,也是逆向投资者特别典型的一个群体。北向资金的持续买入,也证明其对A股市场是十分看好的。反映出过去北向资金卖出股票只是一个边际的撤退,而不是一个持续的撤退。

  《证券日报》记者:2019年至2020年A股市场上涨39.26%,但普通投资者的收获感并不大,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康水跃:主要原因是在2019年之后,A股市场的投资理念发生了较为重大的改变。据中基协数据,截至今年1月15日,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合计3.5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5.12%,分别较2019年底增加1.4万亿元和0.92个百分点。外资的投资理念逐步影响国内的机构投资者,这个理念我们简称为“以大为美”。这个“大”我们浓缩起来其实就是以各大行业龙头股为代表的“茅板块”和“茅指数”。而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还是停留在投资短期见效比较快的中小盘股票上。

  《证券日报》记者:对于今年A股市场的具体表现您如何预判?

  康水跃:目前A股核心资产的市值大约会占到整个A股市值的14%左右,这14%的核心资产会左右沪深300指数,尤其是上证50指数的涨跌幅。从今年的行情来看,4月份到10月份的空间是打开的,乐观来看,预计大盘指数会到4500点,悲观来看,预计会到4000点。整体的预判就是升幅是可预见的。因此,我们对今年的行情比较乐观,预计今年行情主要会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在第四季度。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