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球主要股市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调,内地和香港市场也均未能幸免。不过,从资金流向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在上周内地和香港市场联袂下跌之际,“北上”和“南下”资金的分化有所显化。即陆股通资金上周净流出金额有所扩大,而港股通资金净流入趋势则不断强化。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当前资金离场对于A股来说并不能算是好消息,甚至是负面的,但“北水”继续增持中资股这一行为本身就可视为积极。这表明内地投资者并不认为全球股市跌势会明显加剧,通过在香港市场逢低买进中资股,间接释放出对整个中国市场抱有信心的信号。
日前,贝莱德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此轮全球股市回落或是投资者增加风险投资组合的良机,预期资金将继续流入股市,尤其是新兴市场。
环球同此凉热
上周全球市场着实感受了一把“环球同此凉热”,继美国市场上演“黑色星期一”后,其他市场上周经历了大幅下跌。虽然上周五美股尾盘企稳回升,但截至收盘,全球主要股指均出现了高位回落,其中道琼斯指数周跌幅达5.21%,创近两年最大单周跌幅。欧洲STOXX50指数周跌5.39%,日经225指数周跌8.13%,恒生指数周跌幅更是达到9.49%。
在全球市场避险情绪发酵的背景下,A股市场也呈现出大幅回落,上证综指全周跌幅达到9.60%,创2016年1月来最大单周跌幅,深证成指表现稍好,但周跌幅也有8.46%。
开年以来,资产价格波动剧烈,市场呈现冲高回落。市场人士认为,近期全球市场的回撤,源于对各国国债收益率攀升的担忧,尤其是在2月7日美国10年期国债标售疲弱,收益率顺势上扬后,市场抛压进一步加重。经过2018年以来的加速上涨后,全球市场在大跌前已积累了较大涨幅,这使得相较此前,市场更易受到负面消息的扰动,稍许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明显放大。
在全球市场出现回调前的一周,A股即已开始从高点回落。从资金流向上反映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马不停蹄”;从1月29日开始,短短的10个交易日,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超300亿元的天数就有4天。另一方面,在此期间两融余额也经历了持续回落;从1月30日10834.08亿元的近期高位回落至10305.48亿元,表明场内外资金的信心均受到来自市场短期下跌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从“互联互通”资金流向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其实是选择“南下”港股,择机北上。
由于上周A股市场回落,不少投资者利用深港通和沪港通机制将资金投入港股市场。在内地和香港市场联袂下跌之际,“北上”和“南下”资金清晰呈现出“强弱互换”的格局。即年初以来不断攀升的陆股通资金上周净流出金额有所扩大,而港股通净流入的趋势则不断强化,尤其是沪港通方面。
数据显示,与陆股通净流出形成鲜明反差,上周一沪港通额度使用比例快速上升至75.50%,为2015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周二这一比例维持在70.07%,其后虽出现回落,但上述这一现象依然受到不少机构关注。
资金看好中国市场
中信证券表示,港股与美股等外围市场的关联度有所下降,与内地的关联却逐渐上升。2000年初至2015年底,恒生指数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56。而2017年以来,二者的相关系数已下降至0.43。相反,2002年至2014年底,恒生指数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系数仅为0.34,但沪港通开启后,2015年以来相关度已大幅上升至0.60。“互联互通”机制正在改变港股原有生态,香港市场与美股的关联度已明显下降,内地、香港市场进一步“融合”。
上周内地和香港两地市场波动加大,“北上”和“南下”两股资金呈现出了“强弱互换”,“互联互通”资金再度做到了“先知先觉”。
一方面,年初以来,随着A股的上涨,“互联互通”中北向资金曾一度在1月2日到1月26日达到日均净流入19亿的水平。但随着市场回调,资金流出加剧,2月6日北向资金净流出规模达到98亿元,为历史第三大单日流出规模。其中,此前累计涨幅较大的中国平安、贵州茅台等都出现了资金流出的现象。
另一方面,南向资金则持续强势流入,近期流入提速明显。年初以来,南向资金日均净流入37亿元港元,是2017年日均15亿元港元的2.5倍。上周市场大幅回调,但南向资金流入规模却有所放大,2月5日单日净流入106亿元港元,规模创出近3年来的新高,亦为历史第三高,仅次于2015年4月8日、9日。
中金公司认为,大规模南向资金的流入可能与机构逢低建仓或增仓有关。2017年10月以来有港股通资格的内地公募基金发行明显提速。2017年5月-9月每月发行0-3支,而10月-12月每月发行7-10支;今年1月新发行16支,为历史最高单月发行速度,2月截至目前预计发行5支。目前有港股通资格的基金(包括即将发行基金)总数达145支,其中主要投资港股的基金45支;全部有港股通资格的公募基金净值已达1878亿元,较去年3季度末翻倍,其中以投资港股为主的基金净值877亿元。
从投资偏好来看,中金公司指出,内地投资者今年主要买入港股金融、周期股。去年南向资金主要买入的板块为金融、互联网、房地产、医药、科技硬件等,对原材料、能源板块净买入规模靠后。今年除了金融、房地产、互联网外,能源、原材料也成为主要买入板块。在最近的市场回调中,内地投资者抄底汇丰控股、中国银行、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蓝筹股。
数据显示,资金主要抢筹的标的多为基本面较强的大盘权重股。上周一、二两个交易日,汇丰控股共获净买入50.74亿港元,仅上周二一天就获净买入超35亿港元。近一周,位列港股通南向资金净买入前十的有汇丰控股、中国银行、腾讯控股、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瑞声科技、碧桂园、兖州煤业股份、招商银行、紫金矿业。不难发现,资金抢筹以金融权重股为主,在表现出避险需求的同时,也继续肯定了上述个股的价值。而腾讯控股作为港股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一直是内地资金持续加仓的稳定标的,其他个股也均为各行业板块的龙头。大盘权重股仍受“南下”资金的青睐,表明当前内地经济依旧具备较强吸引力。
分析人士指出,港股受到来自内地和国际流动性的双重支撑。一方面,目前“互联互通”机制已较为健全,但全球投资者当前仍还是会首选相对熟悉的香港市场股来投资内地。因此,内地投资者继续增持中资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积极信号。
中原证券张刚也认为,这表明内地投资者并不认为全球股市跌势会明显加剧,通过在香港市场逢低买进中资股,间接释放出对整个中国市场抱有信心的信号。
A股有望后来居上
针对上周A股大跌,光大证券表示,当前变化的是市场参与者的情绪,而不变的却是市场运行的客观逻辑。今年以来,市场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价值重估”,价值重估支撑市场上涨;另一个是“新格局”,新格局下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盈利增速下行,这是新格局下的最大风险,另一个是宏观审慎监管,紧信用、去杠杆、防风险一直在路上。基于这两点,该机构认为,情绪宣泄的终止和去杠杆节奏的再把控,需要一定时间做调整,现在难以断言就是大规模加仓的时机,还需要继续观察一些信号。但在上周一却出现了对中小银行大举拉升,这一点显然忽视了新格局下中小银行的风险,进一步积聚了市场的调整压力。因此,外部冲击只是诱发因素,根本还是新格局下,价值重估节奏过快,叠加春季躁动的不现实预期,导致市场短期波折。
中金公司也认为,短期考虑到春节长假临近且外围市场波动还尚难言平息,整体市场风险偏好不高,节前两地市场可能会维持震荡盘整、缩量走势。不过,从中期来看,中金公司表示,基本面的趋势依然向好,即资本开支周期见底回升、房地产库存低补库存需求较大、外需趋势稳健等,仍是市场反映的主要趋势,市场中线走势依然积极。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A股开年以来的躁动行情的主要驱动来自宏观数据空窗期、开年信贷积极预期、开工旺季到来、春节前后流动性趋于缓解、经济预期升温,叠加全球经济复苏以及中期中国经济金融双出清预期等因素。目前人民币强势延续,债券市场流动性缓解,短端带动长端利率下行趋势仍在途中。由此来看,美股大幅回调对A股行情的驱动逻辑其实并未产生实质破坏,短期对于市场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情绪层面,并未产生恐慌扩散放大的效应。有鉴于此,该机构表示,市场进一步调整的空间或有限。
分析人士强调,从短期来看,此次欧美市场的大跌会拖累港股和A股,甚至港股和A股的跌幅可能更大。但长期而言,欧美市场资金的出逃或推动全球市场的新一轮大“洗牌”。当前,欧美股市的估值在高位,相比之下,中国仍在低位,且经济持续复苏。后市资金有望重新涌向依然处于估值洼地的港股和A股。日前,贝莱德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此轮全球股市回落或将是投资者增加风险投资组合的良机,预期资金将继续流入股市,尤其是新兴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