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导体概念股持续活跃,以紫光国芯片为主要龙头的国产芯片题材,在连续调整多日后,再次获得市场资金的关注,连续攀升上涨。周五国产芯片概念股再次走强,截至收盘,景嘉微涨停,全志科技涨3%,长电科技、欧比特和紫光国芯等涨幅居前。
不过,针对近期半导体概念股的爆发,市场认为,芯片国产化受部分标的短期业绩爆发催化剂推动难言持续性。华泰证券表示,电子产业景气持续向上,许多产品领域受益软件端业态丰富拉动硬件端需求增长,产业热点催化将持续。随着物联网、汽车电子的发展将带来巨大新兴市场需求,国内是全球最大的下游需求和加工市场,再依托政府政策支持,中国大陆将会是未来 10 年半导体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板块将孕育A股科技龙头。
千亿美元市场空间可期
根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对行业增速超过20%的要求,华泰证券预计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1430亿美元,2015-2020复合增长率超20%,远高于全球平均3%-5%的增速。从A股各行业发展潜力横向比较来看,A股科技未来之星将诞生在电子领域而非大家期待的互联网领域。
A股科技板块将孕育下一个“三星”,而非“FAAM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和Google)。这是由三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市场体系和发行制度更多考虑传统企业的特点,国内互联网科技蓝筹多在海外上市,中国的“FAAMG”在中概股而非A股。其次,中概股BAT等已形成壁垒优势,A 股互联网公司难出其右。最后,借鉴日韩等国依靠政府扶持完成高科技产业技术迁移成功案例,国内正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随着物联网、汽车电子的发展将带来巨大新兴市场需求,国内是全球最大的下游需求和加工市场,再依托政府政策支持,中国大陆将会是未来 10 年半导体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华泰证券建议,关注芯片国产化趋势,推荐两条主线布局:一是半导体固定投资,随着产业投入加大,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相关资本支出将达到高峰。关注设备工程供应商北方华创、太极实业。二是半导体封测和制造商。受半导体产业化向亚洲转移的影响,加上有国家大基金的支持、积极收购国外优质资产,封测和制造端实力将快速加强,关注华天科技、紫光国芯。
【延伸阅读】
华泰证券:半导体行业将诞生A股科技股龙头
策略分析师 陈莉敏
市场认为芯片国产化受部分标的短期业绩爆发催化剂推动难言持续性,我们认为电子产业景气持续向上,许多产品领域受益软件端业态丰富拉动硬件端需求增长,产业热点催化将持续。随着物联网、汽车电子的发展将带来巨大新兴市场需求,国内是全球最大的下游需求和加工市场,再依托政府政策支持,中国大陆将会是未来 10 年半导体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板块将孕育A股科技龙头。建议关注“北极华光”组合(北方华创/太极实业/华天科技/紫光国芯).
近期半导体板块业绩爆发、AI芯片需求等催化剂不断。首先,下游需求景气度提升,业绩快速增长。据韩联社报道,10月31日,韩国三星电子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7年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营收为62.05万亿韩元(约合368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30%,净利润达到11.1万亿韩元(约合6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第三季度销售额、营业利润、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其中半导体部门贡献最大。受益下游OLED,物联网等产品需求旺盛,A股存储器厂商兆易创新三季度公司收入,净利润和毛利率也创历史新高。第三季度毛利率达43.25%,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其次,产业趋势向上、热点频出,如近期人工智能板块热点从下游向上游转移,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各领域AI算法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解决适用领域的问题,某些成熟领域算法不再是核心问题;反而是运算能力在决定产品的性能,因此上游硬件需求和要求都在提升。电子产品许多领域都出现类似现象,表现为软件端业态丰富拉动硬件端需求增长,因此我们看好产业热点催化的持续性。
长期千亿美元市场空间,将诞生A股科技股龙头。从全球范围来讲,国内半导体产业增速高于全球。根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对行业增速超过20%的要求,我们预计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 1430亿美元,2015-2020复合增长率超20%,远高于全球平均3%-5%的增速。从A股各行业发展潜力横向比较来看,我们在7月2日发布的《海外映射问道A股科技股》中提出,A股科技未来之星将诞生在电子领域而非大家期待的互联网领域。A股科技板块将孕育下一个“三星”,而非“FAAM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和Google)。这是由三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市场体系和发行制度更多考虑传统企业的特点,国内互联网科技蓝筹多在海外上市,中国的“FAAMG”在中概股而非A股。其次,中概股BAT等已形成壁垒优势,A 股互联网公司难出其右。最后,借鉴日韩等国依靠政府扶持完成高科技产业技术迁移成功案例,国内正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随着物联网、汽车电子的发展将带来巨大新兴市场需求,国内是全球最大的下游需求和加工市场,再依托政府政策支持,中国大陆将会是未来 10 年半导体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关注芯片国产化趋势,推荐两条主线布局:一是半导体固定投资,随着产业投入加大,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相关资本支出将达到高峰。关注设备工程供应商北方华创、太极实业。二是半导体封测和制造商。受半导体产业化向亚洲转移的影响,加上有国家大基金的支持、积极收购国外优质资产,封测和制造端实力将快速加强,关注华天科技、紫光国芯.
电子首席 张騄
大陆集成电路行业全球增长最快,迎来黄金发展期
2016年全球集成电路行业除设备业增速为13%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市场规模增长率均小于10%,而中国IC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市场的增长率分别为24%、25%、13%、10%和31%,均显著高于全球市场的增长率。随着全球集成电路厂商在中国建厂导致全球产能东移,本土集成电路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十年。
产业政策+产业基金,双轮驱动国内IC产业发展
近五年来,中国政府主导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集成电路发展的政策频出,涉及产业规模、企业优惠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多个环节。2017年9月20日,大基金累计决策投资55个项目,涉及40家集成电路企业,共承诺出资1003亿元,承诺投资额占首期募集资金的72%,实际出资653亿元。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大陆将是全球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明星地区。
本土企业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公司。建议关注汇顶科技、杨杰科技、华天科技、北方华创、上海新阳等股票。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不及预计;政策变动风险;产业基金投资风险。
机械分析师 肖群稀
1、测试设备全球市场空间超过200亿元,集成电路全球产能向中国转移拉动设备需求,公司具备份额持续提升的较大潜力
据国际半导体协会数据,受益于智能手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的强劲增长,2017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或增至3465亿美元。测试设备为测试机、分选机和探针台等,贯穿三大生产过程,包括芯片验证、晶圆检测、封装完成后的成品测试。2017年测试设备的全球市场年需求约200亿元,2017-2019年行业复合增速约30%。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进程正在加速,2017~2020年间投产的半导体晶圆厂为62座,其中26座设于中国。同时,我国芯片产业链搭建成形,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代表性本土企业。公司目前已进入国内顶尖企业的供应链,依靠自身的整体实力,将采取“内资-合资-外资,东南亚市场-欧美市场”的分布式市场扩张策略,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快速上升。
2、中国集成电路测试设备行业龙头,管理层目标远大战略清晰,未来3年净利润复合增速或超30%,IPO后竞争优势大幅强化
公司是国内集成电路测试设备行业龙头,掌握核心技术,拥有57项专利权。根据我们前期的产业调研及验证,其技术优势、服务质量、市场资源等整体竞争力远高于国内同行。在中国集成电路国家大战略下,致力于不断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未来有望成长为全球范围内的测试设备行业领先企业。公司战略清晰,草根调研显示其优势在于产品技术准确度高、服务响应速度快、销售网络及市场口碑好、价格较国外产品竞争力强,我们预计未来3年净利润复合增速或超30%。成功IPO及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竞争力将大幅度强化。预计将在人才、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及新产品上加大投入,成长或显著提速。
3、集成电路国产化是国家级大战略,国家基金运筹帷幄,推动行业整合
我国集成电路约70%依赖进口, 国产化需求强烈。集成电路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是贯穿智能制造时代的技术核心,将成为我国长期扶持和培养的核心产业。由于整体起步较晚,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市场份额也以美国、日本等国品牌为主。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以来从设计、制造、封装、设备、原材料、产业生态六个维度布局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行业整合,全方位带动产业崛起,为本土优秀的集成电路设备企业提供了成长沃土。2015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投资长川科技,为公司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4、崛起中的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领军企业,“买入”评级
预计公司17~19年营收分别为1.7、2.2、2.7亿元,净利润为0.57、0.76、0.97亿元,对应PE为75、56、44倍。静态看公司估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wind一致预测:专用设备行业18年PE为34倍),但考虑到国内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公司较强的设备本土化优势以及中国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支持,并对比主要企业美国安捷伦(市值217亿美元,17年10月26日)、美国泰瑞达(市值78亿美元,17年10月26日),我们认为公司稀缺价值较高,因此给予18年PE 60~65倍,合理股价为60~65元。维持“买入”评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