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汉技术:费用有望回落 买入评级
广发证券
年报披露: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954百万元,同比下滑16.6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1百万元,同比下滑57.69%;此前公司已预告2017年1季度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预计盈利50~550万元。
收入和毛利率有所下滑,费用增加导致业绩2016年业绩下滑:2016年,全国铁路新投产线路3281公里,同比下滑65.58%,公司地面产品收入下滑20%。同时由于高铁/动车招标推迟,电缆产品也出现下滑,海兴电缆收入下降22%。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4.1个百分点至38.86%。此外由于子公司广州中车搬迁,公司产生员工补偿、固定资产折旧等一次性费用导致公司净利润率下滑11.3个百分点至11.66%。
订单依然饱满,业绩回升可期:公司2016年新签合同13.58亿元,与2015大致持平,在手待执行合同14.32亿元,同比下滑12.52%,但依然饱满,随着公司费用减少,2017年业绩回升概率大。
坚持“内生+外延”的发展战略:在内生方面,公司持续推进高铁空调系统、动车组车载辅助电源、地铁制动储能系统、屏蔽门、普通车载辅助电源等新产品的相关研发工作和市场推广,未来新产品放量将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在外延方面,公司3月完成收购德国SMART100%股权,提升公司车载电源研发能力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条件。
定增获核准批文,助力未来发展战略实施:公司定增获批,董事长、合作伙伴及公司高管全额认购此次定增,锁定期为36个月,显示公司高管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信心。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17~2019年分别实现年收入1,303百万元、1,678百万元和2,127百万元,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67百万元、366百万元和464百万元,对应EPS分别为0.50元、0.69元和0.87元(未考虑此次增发)。对应PE为41X,30X和24X。维持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铁路投资阶段性波动;外延发展低于预期;毛利率下滑风险。
德赛电池:手机品牌高端化进一步利好电池龙头 买入评级
东吴证券
事件:公司发布2017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22.89亿元,同比增长50.40%;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69亿元,同比增长77.54%。
Q1高增长,Q2、Q3、Q4仍有强劲增长动力2017年第一季度,2017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9亿元,同比增长50.40%;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69亿元,同比增长77.5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0.69亿元,同比增长92.85%。从利润率上看,公司整体毛利率9.83%,同比提升0.1pct,净利润率3.91%,同比0.66pct,整体盈利能力提升,反映了公司生产管理机制改善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归其缘由,公司自去年大举切入国产手机供应链以来,其主要国产手机供货份额从去年年初的几个百分点提升至现在30%左右,同比效益非常明显,也驱动了今年一季度业绩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几个季度,公司第二季度在国产手机的供货份额仍有较大同比提升效应,第三季度在苹果的供货将继续带来业绩的拉动,可以看到,公司全年各个季度都有明显的增长来源。收入规模的扩充将继续带动利润率的提升,全年将继续展现高速增长。
手机品牌高端化,进一步利好电池龙头2016年起,智能手机产业进入存量博弈、用户换机阶段,用户消费升级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另外,从去年起不断攀升的元器件价格使得手机BOM成本大幅抬升,只有品牌化、高端化才能转嫁掉巨额上升的成本。我们判断,今年手机产业链将大幅分化,中高端手机将是换机大年,低端手机及供应链将遇危机。
对于中高端型手机来讲,手机终端厂商将更加注重零组件供应的品质。德赛电池在电池业界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受益手机品牌高端化的趋势。
笔记本、动力电池、电动工具,多产品发力笔记本尚处于起步阶段,前景广阔。笔记本电池的市场巨大,目前主要由台湾电池厂商供应。德赛的笔记本电池产品已经取得了突破,2016年度有两家客户实现了量产,但总体营收规模还很小,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较低;2017年,公司将继续导入更多的客户,将有更多的项目能实现量产。
动力电池积极接洽新客户,2017年值得期待。2016年动力电池的收入近3000万元,整体亏损约6000万元。展望2017年,公司积极与大众、北汽、广汽等厂商接洽,销售有望打开新局面。
电动工具电池供应全球排名前列的厂商,畅受大市场。目前,公司客户涵盖了百得、博世、牧田等全球主要电动工具厂商。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电池供应竞争优势,深入挖掘电动工具市场潜力。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德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和动力电池的业务布局,新一代iPhone8和HOV将推升公司业绩在2017年更上一层楼。笔电也在导入新客户,迈向大市场。预计2017/2018/2019年EPS为1.74/2.36/2.89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推进不及预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