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迷雾:“棚改”效应进与退
棚改“加速器”
这几年,周国良能够切身感受到杭州棚改的速度。
“几年间,搬了好几个地方租房子,原来租城中村的房子,一个单间只要600元,现在越来越难租到了,房租也涨了一倍多。”周国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杭州棚改带来的拆迁速度与范围愈发扩大,打乱了他常年坚持租低价房省钱买房的计划。
周国良的境遇只是杭州棚改加速推进下的一个缩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自1998年杭州主城区启动撤村建居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针对城中村的棚改计划呈现出阶段加速的特征。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5年的近二十年时间内,杭州共有246个行政村撤村建居,其中只有68个村已经完成改造;而2015至2017年,杭州棚改明显开始进入加速推进的阶段,尤其是2017年一年内就完成了69个村的整村征迁“清零”工作,征迁5098户。
过去“难啃”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为何在近几年内获得如此快的提速?其背后,正是在此期间陆续加码的鼓励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助推效果。
7月16日,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棚改货币化安置降低了房屋实物分配中的扯皮现象,通过货币化安置的种种补贴与奖励,居民的拆迁意愿加强,使得拆迁明显加快。
公开信息显示,杭州鼓励棚改货币化安置在2015到2016年期间达到了相关政策出台的高峰期。
其中在2015年,杭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项实施政策,分别对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征收货币化安置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奖励。
7月1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杭州分院副总经理高院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楼市需求量充足,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棚改货币化安置后产生的市场需求。
“杭州还不是最明显的,越往三四线城市这种现象越明显,这也成为当地去库存的重要推动因素。”高院生指出。
事实上,同多数城市一样,杭州的棚改攻坚计划与“去库存”这两大艰巨的任务并行,而棚改货币化,正好又能够同时解决这两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