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向绿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加快绿色转型  降碳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寇江泽

  山东省东营市东部离岸8公里的开放海域,连片的光伏平台向远海延伸,源源不断的绿电送往千家万户。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电站首批项目并网发电,这是目前全球并网发电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项目全部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大约能满足267万城镇居民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万吨。”项目负责人王林介绍。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行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前不久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显示,我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双碳”工作,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型成为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2023年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比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能源革命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

  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低碳化。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17.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55.3%;新能源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全国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2023年,全国铁路、水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分别由2018年的7.8%、13.6%增至9.0%、16.8%。大宗货物绿色疏运比例稳步提升。

  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正式上线交易,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2024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生态环境部首批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并组织编制煤矿瓦斯利用和隧道照明节能方法学,支持甲烷利用、交通节能等领域发展,进一步扩大市场支持领域。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近20年来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2012年以来,累计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累计完成40余个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典型分布区碳储量调查。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我们将基于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协定》及去年通过的“阿联酋共识”,于2025年适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