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向绿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我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担了大国责任、展现了大国担当。近年来,我国坚持一手抓“减缓”,一手抓“适应”,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绿色转型,增强气候韧性,不断提升经济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哪些进展成效?如何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编  者

  开展早期预警  有效防灾减灾 

  本报记者  李红梅

  2024年6月9日至18日,福建省出现长达10天的持续性强降水,全省气象部门强化“1262”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暴雨红色预警100%“命中”,平均预警时间提前86分钟,全省累计转移群众7.14万人次,最大程度地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什么是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解释,递进式气象服务是指在气象灾害演进发生的不同阶段,逐渐精准确定时空范围,分级别、分区域提供针对性气象预警,有效支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分阶段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福建的“1262”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是指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分级分区分类精准指挥。当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并预估造成重大灾害时,还将启动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福建当地的“12379”预警电话将自动“叫应”各级防汛责任人,促进及时转移群众。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断加剧。

  开展气象早期预警是防范气候风险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气象部门创新性地建立了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实现了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的协同联动,确保从国家到地方的应急一体化,形成了“精准预警+快速响应”的防灾减灾新模式。

  目前,31个省份均已出台条例及规范性文件,明确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实现全国覆盖。自2023年以来,气象部门累计“叫应”各级党政领导、防汛等主要应急责任人超过120万人次,为把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动权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实现早期预警,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是基础。

  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织密观测网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服务能级,加快推进科技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目前,我国已建成由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546部天气雷达、7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空天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实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的重大转变,“风清”“风雷”“风顺”3个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精确至全国5公里。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43分钟。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最小62公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9.1%,气象服务已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

  前段时间,一批中国援赠的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抵达巴基斯坦,此前中国气象局与巴基斯坦气象局已联合打造定制综合云端早期预警系统。“通过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我们能够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更多的模型来开展天气预报工作。”巴基斯坦气象局专家巴扎尔·奇玛表示。

  不仅在巴基斯坦,我国气象早期预警模式开始走向世界。

  在不久前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我国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将助力提升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