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端午假期近8000万人次出游 国内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于蒙蒙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6月5日晚,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端午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961.0万人次,同比下降10.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8.2亿元,同比下降12.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5.6%。

  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呈现逐步恢复的向好态势。根据某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端午节假期国内酒店预订间夜较“五一”假期增长31%。北京、上海回归假期热门出游城市前十名。在疫情有效防控和节前各类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各地跨城、跨省出行较清明和“五一”假期更为活跃,尤其是民宿、露营等个性化住宿方式搜索热度持续升高。

  跨城跨省出行复苏明显

  端午节假期,各地跨城、跨省出行市场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这得益于相关政策的调整。文旅部5月31日发布通知,要求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游“熔断”机制,将“熔断”范围精确到县(市、区、旗)。6月1日起,国内火车票预售期由5天重新调整为15天。

  在疫情有效防控和各类利好政策的带动下,端午节假期出行相关数据呈现向好态势。同程旅行数据显示,端午节假期国内酒店预订间夜较“五一”假期增长31%,机票平均价格较“五一”假期上涨48%。用车方面,端午节假期的跨城出行订单占比从“五一”假期的10%增长至18%,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跨城打车。在跟团游方面,携程表示,端午节假期国内跨省团队游在跟团游业务中的占比接近80%,与今年清明节假期相比,增幅超过20%;相比今年“五一”假期,增长近10%,达到近三个月以来的峰值。

  相比于传统的酒店住宿,民宿在端午节假期取得不俗的表现。携程数据显示,端午节假期前两日,携程平台的民宿日均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10%,与今年清明节假期的前两日相比,民宿日均订单量增长57%,即便是与今年“五一”假期相比,仍小幅增长。从民宿预订的热门省份来看,广东省的民宿预订间夜量占比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4%。民宿预订前五大热门省份中,有三个省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在游玩产品方面,戏水产品更受游客青睐。去哪儿大数据显示,漂流、水上主题乐园、游船游轮是端午节假期最热门的“水上活动”方式,端午节假期全国水上乐园及游轮游船销量比上个月同期增长47%。

  景区免票吸引游客

  为了进一步提振市场,近期包括华山、庐山、长白山等多个知名景区“放下身段”,以免票形式吸引游客。

  华山景区5月30日发布公告,从6月1日起至6月30日,面向全国游客实行免门票,游客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每天限流1.5万人次。据悉,这是华山景区20年来首次免门票。原价480元的景区大巴+北峰索道往返票也优惠至190元/人。同样在6月免收门票的景区还包括江西庐山景区、贵州黄果树景区及长白山北、西景区。

  部分景区的免票期限进一步延长,湖南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张家界七星山旅游度假区在今年年底前对全国游客实行门票免票优惠。

  京沪市场迎拐点

  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更大的利好来自北京和上海。上海在端午节前迎来全面复工复产,而北京疫情防控进入扫尾阶段,这将进一步带动全国旅游市场的恢复。

  6月1日,上海市全面复工复产,景区、酒店、火车站陆续开放。随着上海全面恢复,往返上海的探亲、商务、旅行等各类出行需求激增,带动了长三角各大城市的旅游热度快速上升。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在端午节假期国内出游热度增长最快的10座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占到半数。其中,苏州成为端午节假期旅游热度上升最快的城市,上海、南京、无锡、扬州均登上榜单。

  北京也遥相呼应。6月5日上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自6月6日起,除丰台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区域外,全市其他地区进一步分区分级动态实施相关社会面防控措施。其中,恢复本市旅行社经营市民“在京团队旅游”业务,参加团队旅游人员应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接种。各类景区、景点、公园坚持“限量、预约、错峰”,按照75%限流开放。

  消息发布后,携程平台上北京旅游产品的访问量激增。未来一周,北京市内旅游市场的热度或超过端午节假期。携程数据显示,6月6日至6月12日,北京市旅游总订单量比前一周增长14%,包括酒店、门票、跟团游等产品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北京市景区门票销量增幅最快。北京市内跟团游比上周增长11%。

  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表示,今年端午假期适逢高考前一周,高考考生和家长处于紧张备考阶段,加之疫情的影响进一步限制了北京端午旅游的热情。随着部分地区恢复堂食、恢复“在京团队游”等一系列市场利好政策发布,以及高考的结束,北京旅游市场或在下周出现本轮疫情以来的复苏拐点,进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