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模式:“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大跨越
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泉州模式最大特色,《证券日报》记者在泉州调研10余天,充分感受到了小城市也有大作为的新时代气息
记者走进石湖港区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采访吊车工人
■本报记者 苏诗钰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全国城市投资硬环境四十优之一”、“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这一个个标签,印证着福建泉州人“拼”字当头的骄人收获。
谈到改革开放,连续多年荣膺泉州安溪县茶企纳税第一的福建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铁观音第十三代传人王文礼的兴奋溢于言表,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安溪人,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机会!
那么,改革开放到底为泉州带来了哪些变化,改革开放又为“王文礼”们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泉州多个地区,一探究竟。
连!千年古港开发新“丝路”
灌浆、擦水、上釉、烧制,在泉州顺美集团的生产车间里,7月7日,《证券日报》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赶制万圣节市场所需的一批陶瓷工艺品。制造完成后,这些精美的陶瓷制品将和茶叶、石材等商品,将在泉州石湖港搭乘货船,远销“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自唐代开始,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曾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福建省泉州港口管理局科长周清构在泉州市政府大楼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总额达720亿元,占全市贸易总量的45%。目前,泉州港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通航,拥有6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和若干条大宗散货航线。泉州港主要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荒料石、化工原料、食品、椰壳炭等货物,向沿线国家出口轻工原材料、服装及周边制品等。
据悉,泉州港1990年开始做集装箱业务,当时集装箱吞吐量为130标箱,到了2007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2015年首次突破200万标箱。2017年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货运量达360.07万吨,占泉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的73.96%。
7月6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该公司所经营的石湖港区为国家一类口岸,目前已发展成为泉州港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石材交易市场,泉州市70%的石材都通过这里运输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