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重构传统文化
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展品3D放大模型和解说,将敦煌壁画的“佛系”智慧照进生活,上传照片就可以寻找和自己最像的兵马俑……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腾讯于2017年底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战略性框架协议,并在“科技+文化”战略的指导下,陆续与多个国内知名的博物院展开合作,同时逐步探索数字文博相关的解决方案的落地,而上述操作正是来自已经推出的多个项目中。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互联网与传统文化IP的结合,将不仅体现在博物馆导览方面,更将在以互联网的方式活化传统文化方面做出探索。
在秦始皇陵最著名的展品之一铜车马的展柜旁,人头攒动,不时有游客扫描橱窗上的小程序“博物官”二维码。记者打开小程序后,发现只需要直接扫描铜车马的实物,就可以看到藏品3D模型的360度细节以及讲解介绍。
如今,不少博物馆开放了类似的新型导览方式,例如故宫博物院的“玩转故宫”,就可以使每位亲临故宫的游客都拥有专属自己的“导游”。据悉,上述两个小程序都是由博物院和腾讯公司共同开发,结合了互联网技术和博物馆的丰富资源。
“这样的新导览方式是对传统导览方式的有效补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表示,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有不同需求的游客自由选择。
这些小程序的应用并不仅限于导览。以“博物官”为例,它可以通过扫描网络图或实物打开模型和讲解,即便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或是外国人都可以通过在线观看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丽。
“如何对整个秦始皇陵、秦始皇及那个时代所创造的历史进行阐释和展示?只用传统手段恐怕很难讲清楚,尤其很难让年轻人接受。所以我们必须引入现代科技,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在秦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看来,当前博物馆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更多知识性、趣味性、功能性的智慧化应用还将不断涌现,将更加积极地实现文博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据介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入驻了腾讯微视平台。腾讯微视硬件合作总监方璡表示,将结合即将发布的微视眼镜,邀请博物馆考古学家和修复专家戴上微视眼镜进行工作,尝试以第一视角超近距离展现兵马俑修复及考古工作现场。
开展数字化工作已有约2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则更是玩起了“创新实验室”。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介绍,故宫博物院于2017年底和腾讯合作成立的创新实验室将是未来双方合作的重点。
积极融入互联网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成为吸引年轻人关注的“文化IP”,已经逐渐成为文博界共识。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传播实现真正深度的、有机的融合,是许多文博机构想达到的。
冯乃恩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最看重的是腾讯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互联网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转移之后的阵地,把博物馆的这些资源机械地搬到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冯乃恩表示,应该真正地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技术,用互联网的语言,用当代的语言来重新解读,或者是用新的形势来重新架构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被网民所接受,才能够实现迅速扩大文化传播渠道的目的。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强调,“传播敦煌文化需要创新载体,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就在今年文化和遗产日前夕,双方合作后的第一个项目 “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上正式上线,同时借助一个创意H5来对项目进行传播。
“内容始终为王,融合始终为法,内功始终为源,技术始终为气,转化始终为宗,”冯乃恩总结说,在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资源的活化时,无论是支撑博物馆自身的业务,还是对外的文化传播方面,都一定要坚守“内容始终为王”的原则。在他看来,“文化+科技”,文化是根基,科技是翅膀,“前后顺序如果颠倒了,那我觉得就背离了博物馆本源目的,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而不是让技术来粉饰文化的。”
在冯乃恩看来,互联网不仅仅是博物馆业务的延伸,博物馆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融合,是希望创造一种文化新生态、博物馆的新形态。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也对记者表示,腾讯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为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传播带来更多科技手段、解决途径。同时,敦煌研究院也给腾讯带去了丰富而优质的文化内涵,使腾讯成为文化的连接器和翻译官。
“科技和文化之间的交融促进了新的数字文化涌现,最终将推进我们进入新的文明时代——数字文明。”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刘胜义表示,下一步,将在全球范围内落地,推动全球不同文化间交流,增进青年人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