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动力电池“退役潮”袭来 谁来破解回收之痛?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证券报记者 崔小粟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从今年8月1日起施行,目前汽车生产商、动力电池生产商均在回收利用行业抓紧布局。机构预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在2018年开始爆发,当年规模可达50亿元。

   当风口到来之时,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价高者得难入正轨回收渠道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如果说新能源汽车领域2017年的主题词是‘盐湖提锂’,2018年的主题词就是‘动力电池回收’。”一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说道。

   2018年,我国正迎来第一个动力电池报废高峰期。根据中国电池联盟数据,预计2018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为5.14GWh,到2023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48.09Gwh。这些废旧动力电池如果处置不当,不仅存在巨大的环境与安全隐患,还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

   春江水暖鸭先知,产业资本嗅到了商机。国内相关机构预测,废旧动力电池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在2018年可达50亿元。2020年-2023年将达到65亿元-150亿元。电池联盟数据显示,2018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3月已有400余家,仅2018年第一季度新增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就与2016年全年数量相同。

   市场刚需逐渐加大,国家政策也打出“组合拳”,加强对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管理。今年年初,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该办法将从今年8月1日起施行。业内预测,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政策发布速度将加快,相关细化标准也将陆续发布。

   然而,现实中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建设并不乐观。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报废车分会秘书长张莹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刚刚起步,许多报废电池并未进入正规渠道,市场缺少规范。由于行业处在野蛮生长期,大量车企实行价高者得,造成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未能流入合法处理渠道,实际处理方式令人堪忧。

   “最近两年,我们与很多车厂签了协议,发现协议签完以后,电池不在他们手上。报废汽车和车厂的距离很远,拆下来以后如何顺利回到车厂,这是亟需讨论的问题。”华友循环副总经理高威桥指出,如何建立回收网络是回收业务的核心问题,只有规模效应上来了,企业的现金流、原料供应体系和产品输出体系方可稳定。

   梯次利用不规范导致良莠不分

   动力电池回收可根据报废程度分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属于轻度报废,可以通过应用在储能设备和低速电动车上,进行二次利用。而经过梯次利用使用后达到二次报废程度的电池,将进入到再生利用环节。再生利用属于重度报废,通过化学方法提取锂、钴等贵金属电极材料,达到材料再制造的目的。

   目前,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布局梯次利用。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知豆等车企均在梯次利用领域展开了布局。值得注意的是,与自主品牌积极开展梯次利用不同的是,合资品牌更倾向于“跳过”梯次利用,直接进入再生利用环节。

   邦普作为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承接了大部分宁德时代搭载在某德系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回收工作。湖南邦普汽车循环公司总经理余海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对于梯级利用非常积极,但大多数合资品牌车企其实并不同意授权做梯级利用。因为电池的梯次利用本质上仍是电池产品的加工,应按照电池的加工制造行业要求和标准,做到对原料质量、过程品控、产品认证和售后质保等一系列生产制造环节的把关。但目前所谓梯级利用市场还不具备对原料的检测标准、寿命预测技术、产品认证缺失,并且不承担再回收质保等。

   此外,梯次利用的难点在于,由于每一家厂商电池的品种,性能、规格、承阻方式完全不同,经过重新再匹配,电池一致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高威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因为规模小、回收渠道不健全,导致原材料回收定价不稳定,一些企业投资后发现合作企业存在不规范之处。“有资质的人在搞,没资质的人也在搞。”

   多家有梯次利用回收业务的企业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如果考虑上技术、安全,按照正常的电池生产制造流程,梯次利用业务目前处于亏损阶段。有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梯次利用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平均寿命为9年,到第6年可实现盈利。但如果通过暴力的简易组装,许多不规范的梯次利用企业将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收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