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才争夺战重塑人口图谱 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

周慧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近两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控制人口,以武汉、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竞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在这两种相反的政策之下,人口图谱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虽然新一线城市吸引了一批年轻人,但是这些地方真能留住人吗?

  “伟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负的人,城市在通过几百种方式向你传递着信息:你能做得更多,你应该再努力一点儿。”

  北漂的朋友圈里,经常在深夜刷屏的是美国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谈到城市对人的影响,列举了波士顿、纽约和旧金山的例子,结论是“在每个时代里,大多数做出大事的人都扎堆在少数几个地方”。

  近两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控制人口,以武汉、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竞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各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新版“逃离北京”的故事。2017年,这些城市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一批近两年离开北京的年轻人,并梳理了最新发布的城市人口增量数据发现,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同时出现下降,其中北京常住人口减少2.2万人,户籍人口减少2.7万人。

  在京沪严控人口的大背景下,广州和深圳常住人口在2017年分别新增45万、62万左右,杭州和长沙的增量均超过20万。3月21日,北京发布《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展示了北京也希望纳才的姿态。二线城市能留住人吗?在地方强势的人口政策调控下,人才和产业会如何流动?

  那些离开北京的年轻人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者陆铭《大国大城》提出跟“逃离北上广”相反的观点,城市更大的人口密度,彰显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人口必然向大城市集中。

  逃离一线城市的提法已有很多年,这两年会有变化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十余个离开北京的年轻人,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还会回北京”。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十余年的陕西籍青年设计师,前两年他从北京去武汉创业,开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一年后创业失败回到北京,最近他又去了香港。3月22日,这位30岁的设计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汉不适合他的创业方向,在北京他也没有户口,最近刚结婚,准备将来定居深圳。

  其他选择去武汉和杭州的年轻人,有一半提到如果有好的机会,还会再回北京。从北京知名科技公司跳槽去杭州的张默(化名),去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商企业负责公关,收入跟她在北京的收入基本持平,生活质量却明显比北京提高了。

  不过,她还在努力适应杭州的工作节奏,北京的同事们更专业,工作不顺时,她还是想回到北京,做文化、人物记者出身的她,想念北京的那些有趣的朋友们和文化资源。

  张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杭州环境好,压力较小,各种成本相对低一些。但是整体的资源、人才、格局等各个维度,从发展层面没法和北京比。而且城市硬件不如北京便捷,软件层面不及北京丰富。

  几位去深圳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再回北京的念头。其中一位中科院计算机所毕业的85后博士在深圳落户,新出生的宝宝也落户深圳。另一位北大金融硕士毕业的85后,在妻子怀孕后,意识到房子和户口的紧迫感,果断选择了去深圳。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圳没有北京做生意的氛围浓厚,但不考虑再回北京。还有一位海外名校回国的男生,问他为什么离开北京去深圳,他的答案是“有户口、钱多”。

  记者采访的人中,多是85后年轻人,国内985高校毕业或者海外留学背景,工作后赶上了北京严控人口,户口遥不可及,眼看又到结婚生子的年龄,他们都选择了从北京南下深圳,或者其他新一线城市。

  北京某重点大学经济学教授跟记者谈到“推荐学生去哪里就业”的例子。在他看来,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房价越高的地方,比如北京,是资源最聚集的地方,越适合想上进的年轻人。但现在他发现,学校的很多年轻老师都解决不了户口,也解决不了房子,所以南方二线城市也是好的选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