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风险减量样本调研:“补损失”正转向“减风险”
近期,在我国南方洪涝灾害面前,保险公司一边落实风险减量服务,一边积极开展理赔,切实发挥保险业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风险减量的意义在于提前防范,大灾不一定有大赔,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去年1月份,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提出,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该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要研究建立风险减量评价体系。
如何看待保险赔付和风险减量管理的关系?从“补损失”到“减风险”,从风险“等量转移”到“减量管理”,保险业有何可为?对保险行业自身和实体经济,风险减量的意义何在?对此,《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四川“天府粮仓”眉山市以及川煤集团绿水洞煤矿等地方,对田间地头和矿区里的风险减量样本进行调研。
从“被动受旱”到“主动防旱”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关键季节,也关乎着秋收成果。不过,若是赶上干旱或洪涝灾害,则可能庄稼遭殃,农民着急。
当记者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青岗乡,正赶上细雨蒙蒙,地里的稻谷肆意生长。仁寿县也是“天府粮仓”的示范基地,但据当地农户介绍,长期来看,仁寿县是“十年九旱”,当地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以前面对自然灾害,主要使用农业生产救灾及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等在内的财政救灾资金来救灾,且资金常处于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状态。而引入了保险机制之后,“被动受旱”到“主动防旱”的转变就发生了。
2021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仁寿县应急管理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气象局和中国人寿财险仁寿县支公司四方座谈,反复针对当地气候特征,量身定制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方案。
2022年7月份,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导致仁寿县内农作物受灾严重,触发保险责任。中国人寿财险仁寿县支公司在7日内赔付568.1万元。利用这笔保险理赔款,仁寿县应急管理局一边进行灾后及时救助,一边建设气象指数监测预警设施,大大降低了农作物受灾风险。
据仁寿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鸣介绍,灾害保险赔款作为防灾减灾抗灾项目建设重要资金补充,推动了仁寿县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工作的开展,通过构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体系,布设墒情站、视频站、泵房远控设备、水位计等12套设备,应用农业干旱灾害危险因子识别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数据综合预警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联动园区远程控制农田自动灌溉,实现灾害快速响应,保障粮食战略安全。
仁寿县从“被动受旱”到“主动防旱”的转变,正是保险落实风险减量,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用好煤矿管理人员的“望远镜”
离开仁寿县,记者来到位于四川省广安市的绿水洞煤矿。当时,正赶上中班矿工们乘坐矿区车从矿井下上来。据绿水洞煤矿工作人员介绍,该矿区日常平均有四五百名矿工上班。
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等因素,煤矿行业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中国人寿财险财产保险部总经理邹红表示,从历史大数据来看,煤矿行业属于事故“低频高烈”(指事故发生的频次很低,但一旦发生则损失严重)行业。煤矿企业因标的规模大、风险高等特点,对保险的需求旺盛,然而,也因为事故“低频高烈”的特点,险企承保也有所畏惧,具有煤企“想买买不到”,保险业“想保不敢保”的特点。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解决煤企和险企共同的痛点,将煤矿行业由“拒保行业”转变为可承保行业?经过持续探索,第三方科技的力量被引入,通过“保险+科技+服务”的方式,风险“等量转移”到“减量管理”的设想得以落地。
中国人寿财险承保了绿水洞煤矿的安责险,并引入第三方科技力量即飞英思特“智慧煤矿风险监测系统”。记者看到,在矿区,火灾监测系统、局地微气象监测系统、用电参数安全监控系统等五大系统正在同步工作。“当发现风险时,监测系统会自动点对点给相关负责人发短信、打电话,通知其尽快对风险隐患进行排查,防止发生更大的损失。”成都飞英思特科技有限公司川煤项目总监胥丁山告诉记者。
这五大系统通过无源无线技术、大数据等信息化的手段,结合物联网监测监控的应用,为煤矿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风险减量管理服务,提升煤矿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减少事故。并且由于矿区的特殊工作环境,这些监控设备都是无电运行,规避了使用明电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目前,该系统已成为绿水洞煤矿一线员工的手头工具,也像各级管理人员的“望远镜”和决策层的“驾驶舱”。
数据显示,自2023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智慧煤矿风险监测系统”共发出报警34次,防范多种关系到生产经营的外部风险。这些预警信息为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上提供数据支持,为潜在隐患点位提供有效预警,有效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给企业和员工造成额外的损失。
深化“防重于赔”的理念
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干旱监测还是煤矿的风险监测系统,背后都离不开保险的力量。风险减量,让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在损失发生后进行赔付之外,在损失尚未发生时,保险就已经在发挥作用。减损就像看不见的赔付,与实际赔付一起,为实体经济护航。
据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财险业积极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包括风险评估、查勘、预警等多种形式,服务手段包括常规的人员实地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等。
近两年,湖南、天津、河南、山东等地保险监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风险减量并对成绩及问题进行总结。厦门还成立了“风险减量服务实验室”,持续提升行业风险减量服务水平。整体来看,财险业更加重视“防重于赔”,深入推进风险减量服务,加快实现从“补损失”到“减风险”的跨越,其意义也更加凸显。
“赔付是义务,陪护是服务。经营风险,补偿损失,是保险的必然职责;减量风险,降低损失,则是保险的天然使命。”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副总裁周海涛表示。
在采访中,多家险企负责人提及风险减量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对险企而言,风险减量管理意味着大灾不一定有大损、大赔。尽管落实风险减量需要在科技等方面增加一定投入,但在面对风险尤其是大灾时,其发挥的作用远超投入。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风险减量也还面临一些困境。比如,部分面临风险的企业对风险的预估不足,对风险减量的重视程度不高,而风险减量需要险企和承保对象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同时,险企面对部分领域的风险提供服务,还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对风险减量的评价体系尚在研究当中,如何科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尚待明确。这些都还需要持续探索与完善,持续提升行业风险减量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