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家保险资管公司去年净赚156亿元
截至5月8日,在我国35家保险资管公司中,除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暂未披露2023年年报之外,已有34家保险资管公司披露了2023年年报。
2023年,上述34家公司中,有32家盈利,合计净利润为155.99亿元,盈利的公司占比超过九成;2家亏损,合计亏损5600万元。从对比数据来看,由于中邮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资管”)新成立,无可对比数据,剔除该公司后,2023年,33家保险资管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62.76亿元,同比增长4.3%,合计实现净利润155.24亿元,同比增长5.8%。
受访专家认为,保险资管公司2023年经营业绩整体企稳并实现小幅增长,依靠资金实力雄厚的股东资源,稳健的投资风格以及相对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在大资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未来,保险资管机构要发挥长期资产配置优势,并积极完善自身的投资能力,运用科技手段和智能工具降本增效。
超六成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显示,已有34家保险资管公司(包含一家参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养老保险公司)披露了去年年报,同比来看,有可比数据的33家保险资管公司合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合计净利润同比增长5.8%。
从营业收入来看,2023年,有20家保险资管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超过60%,其中最高同比增长180.3%;从净利润来看,在所有披露年报的34家资管公司中,有32家实现盈利。此外,2023年,有21家保险资管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或减亏,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达285.6%。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保险资管公司主要是依靠管理资产规模增长,以及凭借投资业绩及服务,以获取差异化的管理费率来实现自身增长。尽管2023年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但保险资管公司在经历2022年较大幅度的营收与利润下滑之后,去年业绩整体基本企稳并实现小幅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基本持平,净利润实现正增长的公司数量也大幅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去年净利润出现高速增长。永诚资产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00%,长城财富资管、中再资产、国华兴益资管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过100%。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增速既受到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也受到业务增长、管理体系、人员架构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去年利润基数较低,其投资策略、人员团队的变更、业务规模的扩大更容易体现在增速上;另一方面,中小保险资管公司管理改革更加灵活,经营方式、考核体系等也比大型保险资管公司更为市场化。
例如,长城财富资管表示,2023年,公司管理体系愈发成熟高效,公司整体资产管理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取得成绩,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
尽管有多家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去年净利出现增长,但保险资管行业整体的“马太效应”仍较为显著。
从排名来看,去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排名前三的保险资管公司分别为国寿资产、平安资管、泰康资产,上述三家保险资管公司2023年合计营业收入146.35亿元,占比40.3%,合计盈利76.6亿元,占比49.3%。
黄大智表示,2023年保险资管行业营收、净利润的表现与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表现大体一致,而财富管理行业整体的“马太效应”比较强,CR3(业务规模前三名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的数据也很高。
周瑾认为,近年来中小保险公司的规模增速放缓,市场份额下降,也影响到了旗下保险资管公司的规模,从而对其收入营收产生影响。同时,头部保险资管公司加快第三方业务的拓展,并积极创新产品丰富收入来源,因此头部聚集效应呈现加剧的趋势。
长期来看,保险资管公司在大资管市场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周瑾看来,资管新规施行之后,大资管领域的各类资管机构愈发需要凭借核心能力而非牌照优势来开展竞争。保险资管机构依靠资金实力雄厚的股东资源,稳健的投资风格以及相对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在大资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周瑾进一步表示,在当前趋势下,为了更好地实现营收和利润目标,保险资管公司一方面要发挥长期资产配置的优势,协助保险公司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和达成穿越周期的收益率,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自身的投资能力,创新产品,拓展第三方客户,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顺应数字化的趋势,保险资管公司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和智能工具,降本增效,防控风险。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保险资管公司的资金来源通常较为稳定、资金成本较低,同时具备较强的长期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经验,更容易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未来,保险资管公司还要强化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投研人才;需要优化投资策略,正确判断市场,及时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增强投研能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