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升级“保险+期货”模式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为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期货市场将持续完善涉农期货品种规则体系,加快涉农期货期权品种供给,完善“保险+期货”模式,让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好收益”,助力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

  扩大试点范围

  “保险+期货”自2016年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以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农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有效帮助农户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期货机构持续创新升级业务模式,扩大试点覆盖面和惠及主体。

  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相关人士介绍,2023年,聚焦春耕融资难和秋收售粮难问题,大商所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系统性引入商业银行和龙头企业,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保险+期货”升级版——“银期保”应运而生。

  记者了解到,“银期保”打通了粮食种、收、卖各环节,将收益保障扩展至整个经营周期,形成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保险保障种植收入、期货转移价格风险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2023年,大商所引导67家期货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开展了266个饲料养殖专项项目和8个“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为7145户农户和244家规模化种养主体提供风险保障。目前,已有180个项目运行到期,理赔约2.28亿元。

  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商所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做实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产品期货优势,扩大规模、区域与品种。2023年,郑商所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44个,覆盖苹果、红枣、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总保费规模约为4.15亿元。

  促进农民增收

  “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一直是重要话题。我国作为大豆主要进口国,降低大豆进口依赖度是重要一环。”相关人士称。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1.6亿吨,同比增长11.7%。从结构看,大豆仍占大头。全年进口量为9941万吨,比2022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六成以上。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继续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现大豆有序扩面”等要求。业内人士认为,“保险+期货”模式将不断完善,为大豆扩种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实际上,大豆系列期货是我国上市最早、国内农产品经营实体参与度最高、国际化基础最扎实的品种之一。早在2004年,利用期货市场“先卖后种”实现增收的故事就在黑土地上传为佳话。当年,国际大豆价格在春季创下15年新高后一路走低,东北产区大豆价格则从高点约1.7元/斤跌至约1.2元/斤。在大商所的呼吁下,一些东北豆农在春耕时即依托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以高价卖出大豆期货合约,并在秋收后参与交割或以低价平仓,有效避免了“豆贱伤农”,促进了农民增收。

  加快品种供给

  上述两家交易所相关人士表示,将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工作目标,持续完善涉农期货品种规则体系,加快涉农期货期权品种供给,助力农业产业链经营稳定。

  在具体举措方面,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丰富品种、工具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鸡蛋、玉米淀粉、生猪期权上市工作,持续做好储备大宗农产品和中小宗品种研发;一品一策、因品施策,顺应现货市场变化,不断优化现有品种合约规则,持续打通产业参与“堵点”,促进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任务,不断完善“保险+期货”模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