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换高管是险企突围“灵药”吗?

黄蕾 上海证券报

  铁打的公司,流动的资本,流水的高管,这是保险业在当下的真实写照。

  近期,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密集出现人事变动,其中不乏“灵魂人物”。深究原因,既有到点退休时的新老交替,亦有股权更迭后的连带调整,还有业绩败北下的一拍两散。

  在某种层面上讲,人事的快速调整反映了行业发展正面临重重压力。不过,换一个新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上任,困扰保险公司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恐怕未必。保险公司要想转型突围,还有很多路要走。

  相较其他行业,保险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还算稳健。从宏观大环境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和中产人数的增加,商业保险的渗透率必然会逐步增加。

  不过,现实问题就在眼前。消费者的保险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在保险公司层面,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粗放的发展经营模式,代理人的销售能力、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思路仍相对落后,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从而陷入“供求错配”的矛盾。

  如果解决不了深层次的问题,保费收入下滑的局面就难以扭转,换再多的高管都只是“换汤不换药”。

  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模式。比如,是走“小而精”路线,还是走“广而杂”路线?这可不是几个新高管就能一言而决的。

  总的来说,当转型遭遇换帅,考验的不仅是企业制度,更是公司和股东的智慧。是否充分对高管放权,对高管的考核是否合理,是否提供合理的资源匹配……这些都直接决定了高管的能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

  当然,公司和股东也要擦亮眼睛,不能为了换帅而换帅。近年来,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的负责人频繁更换,“一年一换”并不少见。这些高管来去匆匆,不仅没有给企业注入新动能,改善经营状况,反而对企业价值观的构建与公司治理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公司治理监管的创新方式与手段。2021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的高管任职申请整整上报1年后方才获批,探究背后原因,发现与这些机构投诉量指标居高不下、投资有隐患等有一定关系。

  由此可见,在“放管服”理念下,监管部门对于保险高管任职资格流程虽然一再“简政放权”,但考量评价维度却更加多元全面,并进一步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来引导保险公司完善用人标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