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淡定”排查信用债持仓 还在捡漏“错杀”品种
“20永煤SCP003”债违约以及信用债市场的下跌,也让债券配置“大户”险资机构难以独善其身。
债券仍是目前险资配置的最大资产类别。截至9月末,20.7万亿险资中,投向债券的规模达到7.58万亿,占比36.6%。
从证券时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的情况看,险资短期应对动作是全面梳理和排查持仓的个券、持有基金的底仓,对个别周期性行业和高风险地区的债券进行密切关注与跟踪。
在投资上,险资普遍表示此次存量债受到影响不大。不过,有个别机构重新排查后将一些不再符合标准的信用债券移出“白名单”。同时,也有险资机构发挥长线资金优势,对被“错杀”的信用债,择优买入。此外,在此次风险事件后,险资对信用类新增投资也提高了资质要求。
有保险资管的债券资深人士表示,险资等以持有型为特征的投资机构,重视、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乃至重新思考信用债的配置定位,仍任重道远。
梳理排查存量债券
11月10日“20永煤SCP003”债出现违约后,债市有了不小震动。险资机构所受影响如何?
“还是要排查我们持仓有没有问题,排查持仓的所有债券、非标,甚至买的基金,要透过基金去看它的底层。”一家大中型保险资管高管谈及具体措施时称。
据受访保险机构所说,要对交易对手、存量债券进行梳理和排查,对个别周期性行业和高风险地区的债券也会密切关注和跟踪。
同时,也有保险投资人士分析,不排除有险资机构的信评和风险部门重新排查后,将一些不再符合标准的信用债券移出“白名单”,并跟进卖出动作。而鉴于险资对信用债的要求较高,这应是个别情况,不会是普遍情况。
从目前情况看,多位受访险资固收负责人表示,由于平时一直也在跟踪个券,目前已经排查持仓的风险情况,并无特殊。
存量债影响可控
新投资会更谨慎
一位大型保险资管固收投资人士还提及,“20永煤SCP003”债违约对险资固收策略的影响在于,一方面是各家公司估计都要对存量债券进行全面风险排查,另一方面是新增投资必然要提高资质要求。
“(实际影响)还好,我们一直都很严。”上海某保险资管固收负责人称。这也代表了险资对存量债券所受影响的普遍说法。
北京一家保险资管公司副总裁称,其配置的信用债基本都是超AAA级的,公司风险偏好一直很低,影响不大。
不过,信用风险事件对于险资新增投资时的偏好,可能有潜在影响。多位受访人士提到,险资作为投资机构,应对债市违约事件的现实做法是,进一步降低风险偏好,加强信用风险的甄别能力,一定程度收缩信用债投资,“可投可不投的,就不投了。”
上述大型保险资管固收投资人士表示,爆雷事件主要是影响风险偏好,对于弱主体、产能过剩行业会规避风险,投资策略上要求提高持债资质,不允许信用下沉,具体操作上会更加谨慎,精选个券。
另一家大型保险资管相关人士分析,由于这次爆雷的是高等级债,所以信心层面受到的影响是很大的。一直以来,市场对国企债券和城投债券都有刚兑信仰,这次风险事件的集中暴露使得这种信仰在今后会有所松动。短期来看,阶段性避险情绪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投资机构会提高持债资质,谨慎操作,等待市场信心逐步恢复。从长远来看,这次事件有利于投资者进一步厘清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有利于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买入“错杀”债
排查的同时,险资也在保持日常投资节奏。
“我们从短期角度,实际上都会去观察市场的动向。市场热的时候,我们会控制一下节奏,可能因为估值都会很高,信用利差都会压得很紧。但是像最近这一段时间,实际上短期角度我们可能还会再买入。”上述大中型保险资管高管表示。
他表示,最近重点关注的有两大类,一类是很好的信用标的,但由于市场情绪影响被“错杀”的。其比一个月之前发的利差都会大一些,因此,公司新的投资在短期还会抓住一些这样的机会。
还有一点关注的是,有一些市场交易盘,比如基金、资管产品等,因为流动性原因或者应对赎回需求,在卖出一些好债。“有的基金可能中间踩到了违约债,又被赎回了,但这个债它是卖不出去的,它就把其它的好债给卖了。”
他表示,最近实际上是存在着因为市场整体人气受打击,一些信用类的资质更好的债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卖。这时候,公司对于十分确定的好标的,也趁机会买入一些。
“险资有这点好处,都是长期资金,没有短期赎回的压力。所以,像这类事件出来,基本上受到打击最大的是随时会提供开放申购赎回这些产品,这些机构的压力很大,即使有价格差可能也得卖。”他表示,险资作为长期机构的不同在于,别的机构不得不卖时,对于被“错杀”的或者因为流动性冲击被抛售出来的债券,反而是险资买的时候。
中长期要考虑
信用投资能力够不够
在受访的一位保险资管资深债券人士看来,永煤债的违约事件并非灰天鹅,而是灰犀牛,永煤债违约不是第一个打破所谓信仰的违约,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背后是高负债率、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长期积累。因而,永煤债们的违约以及反映出的问题,对于险资等机构的长期影响更值得关注。
“这个影响从长期看,还是很不好的。”他表示,一方面,体现出一些行业甚至一些地方有逃债的倾向,对市场信用环境形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对机构投资信用类资产形成了挑战。
“从很多投资者角度而言,对于过去整体的高负债,实际上大家也接受了,觉得它是习以为常的,也形成了‘地方国企信仰’、‘城投信仰’,大家习惯于最后会有人来买单。”他表示,随着风险事件发生,国内很多在做信用类投资的机构,需要思考的是,无论是从自身资金属性考虑,还是从所属行业特点考虑,是不是适合大比例地做信用类的投资。
包括险资在内的投资机构,特别是债券配置型机构、持有型机构,长期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相较而言,境外险资机构以及国内的一些外资保险机构,对于信用类投资是非常谨慎的,它们的风险偏好会低很多。
“该不该买这么多这一类的大类资产,目前市场提供的风险回报是不是真的值?我觉得实际上这是挺大的一个问题。”他表示。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结合整体的信用环境,机构投的很多信用债、信用类资产的整体风险回报是不成比例的,相较于它隐含的风险来说,买的是贵的,收益是低的。
同时,他补充道,持有型的机构并非不能投资信用类产品,而是要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去做。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持有型为特点的投资机构,在信用类资产投资上,从投前、投中的评审研究,到投后的风险管理,特别是信用爆雷之后怎么去处置清收,甚至如何通过法律程度保全资产,在目前比较严峻的信用形势下,能力并不一定足够具备。
他认为,在整体大环境下,国内以持有型投资为主的机构,包括险资机构,应该去考虑能力建设的问题,也应该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目前市场环境来确定风险偏好。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在做大类资产配置时,对于信用债的投资定位,可能需要重新去考虑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