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科技领衔跨越式增长 中国技术点亮“数字丝绸之路”

李明珠 证券时报

  10月3日,在全球时尚地标阿联酋迪拜哈利法塔的阿玛尼酒店,华为举办的穿戴新品发布会吸引了整个中东地区的目光。一周后,同样是在迪拜,2023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再次亮相,联合产业伙伴集中发布了RedCap商用阶段性成果,全球已有7个国家超过10家运营商完成商用试点,连接数有望在未来三年突破1亿。

  从2013年到2023年,以华为等全球领先的中国科技企业为代表,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布局,带来本地化的新基建,助力更多国家地区朝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向,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加强了科技前沿领域创新合作和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科技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资源。近日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助力各方跨越式发展。

  生物科技企业积极赋能 提升本地化医疗水平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合作由此发端。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新三板挂牌的北京阅微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越南以及阿联酋、沙特等国家均开展了相关业务。

  和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合作堪称典范。阅微基因在2018年5月开始了双方的合作,并于该大学设立海外子公司,建立DNA检测实验室。公司以此依托与哈萨克斯坦司法部、农业部、各大医院合作开展基因检测项目,通过生殖遗传筛查、肿瘤个体化诊疗等先进基因检测技术,切实帮助哈萨克斯坦民众提高生活质量,造福哈萨克斯坦民众。

  今年8月,阅微基因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代表团等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心血管中心医院、哈萨克斯坦国家外科中心医院等地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科研交流,就基因组学、分子育种等多领域展开沟通,并与哈方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生殖遗传疾病领域达成科研合作意向。

  阅微基因董事长陈初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基因检测领域竞争愈发激烈,开拓海外市场属于大势所趋,一系列对外合作项目有助于阅微基因开拓视野,开阔思维,在试剂研发、检测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参与“一带一路”的相关项目,是对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基因检测领域属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有助于摆脱过去对外合作仅涉及工业、农业或资源产业较为单一的局面,提升我国对外合作、投资的形象以及展现中国近年来不断进取科技强国的文化自信。

  生物科技公司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海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在今年8月成都大运会开幕前夕,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在成都香格里拉酒店与印度尼西亚卫生部部长Budi Gunadi Sadikin会面。“今年以来我们跟印尼卫生部部长多次交流,他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把传染病的防控系统建立起来。”戴立忠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过去几年,圣湘生物的肝炎、呼吸道、HPV、艾滋等多个整体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累计检测超过30亿人次。其中印尼市场是典型代表,早在2018年圣湘生物就进入印尼市场;2021年在印尼建立分公司,目前已在印尼设厂,提供本地化的服务,有几十个人的团队,且雇佣了本地员工,共同完善和提升印尼本地分子检测生产水平。目前公司已经逐步服务于印尼的国家医疗健康发展战略,参与了印尼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控、癌症早期筛查、母婴健康保障在内的国家项目。

  据戴立忠介绍,圣湘生物与印尼卫生部合作,利用疫情期间建立的PCR实验室,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首先是结核防控,圣湘生物结合印度尼西亚人口分散、基层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特点,打造了性能优异、百姓负担得起的结核病即时诊断(POCT)系统,助推结核病防治从专科医院下沉到社区机构,精准指导结核治疗方案。圣湘生物还通过开展学术教育、技术培训和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印尼医疗体系变革。

  “圣湘方案”作为“中国方案”代表之一,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医疗创新产品及精准诊疗方案“走出去”的优秀代表,更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导方案。“我们能做的不光是给当地提供产品,还帮忙把本地基础建设完成,把人员培训完成,所以既是一个产品,同时又是赋能,能够让这些国家从中国方案里面学到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变成自己的能力。”戴立忠说。

  出海构建底层技术框架 强化本地化网络链接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高科技企业持续“走出去”。

  业务出海,网络先行,但企业往往不熟悉当地互联网格局和政策,造成网络建设周期长、费用高昂、网络频繁中断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出海进程。此外,传统的IT架构已经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兼顾安全、云网络的网络架构来支持业务拓展。

  为解决企业的这些痛点,北京天维信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加大全球业务拓展力度,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自建的eNet网络(eNet fabric)已覆盖共建国家合计50多个城市。eNet网络是一款高性能且具备成本效益的SD-WAN底层网络,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亚马逊云科技等国内外主要云服务提供商有着良好的连接,并与中国一级运营商对等互连并支持IPv6,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零信任网络接入和无拥塞安全网络。

  “我们有客户是大型央企,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业务已经覆盖非洲、中东、欧洲等多个地区。随着业务拓展,该企业需要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组网,解决海外办事机构访问国内系统困难的问题。”上述负责人透露,“在了解到客户需求和痛点后,天维信通根据客户各海外区域网络情况,定制化选择网络资源,保证使用效果并控制成本支出,在线支持客户硬件、软件部署,帮助客户进行用户认证管理及日常维护工作,并提供了7×24全球中英文服务。”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10年,超过1.1万件来自中国的数字通信专利技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这也是中国共享技术最多的领域。数字经济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为人们描绘出一幅跨越“数字鸿沟”的“一带一路”新蓝图。

  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出海领航者”,APUS(麒麟合盛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2014年创立起便始终在全球范围内践行“一带一路”倡议。APUS为全球提供了200多款涵盖工具、内容等领域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截至目前,APUS全球累积用户量已突破24亿,其中69%的用户分布在6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南亚用户约占全球用户总数的20%,东南亚占22%,欧洲及俄罗斯占12%,中东占15%。

  在APUS董事长兼CEO李涛看来,APUS成立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国家“走出去”的总体发展战略,另一个便是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APUS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向海外输出的经贸之路,还应是向海外输出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创新、中国标准和中国文化的数字丝路。

  李涛表示,APUS一直将自身定位为数字“一带一路”践行者,致力于让包含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用户在内的全球用户享受数字红利。在世界进入“AI”时刻后,APUS将发挥自身技术能力,让APUS成为当地用户与产业从“接入Internet”到“接入AI”的全新入口。

  点亮新时代“数字丝绸之路”

  数据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企业赢得85%的非洲基建项目合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由西方公司推进的非洲基建项目占37%,中国企业为12%。到了2022年,非洲国家80%以上的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均由中国科技公司建设。来自中国的新基建技术已为非洲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中国企业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的5G技术、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成为了推动非洲国家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数字领域合作。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刚参加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他有着诸多感慨。

  他认为,未来几年,中国与更多共建国家可进一步在新基建领域深耕,尤其是协助共建国家发展以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机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此举将有利于中国与共建国家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一方面,对于新基建基础薄弱的共建国家,中国帮助其打造新基建网络。例如,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但非洲仍有超过10亿人仍然没有使用3G互联网,因此,推动非洲新基建,将帮助非洲国家的民众接触互联网,并随之推动当地发展数字经济,并加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不但有利于非洲本地经济增长,也可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推动力。”梁海明说,“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有数字经济基础的一些共建国家,中国未来可以大规模提供物美价廉、技术一流的产品和新基建设施,推动这些国家的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等产业加速发展,以促进这些共建国家的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同时促进更加多元、灵活的就业与创业。”(本系列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