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综述:中国科技创新与世界共同前进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综述:中国科技创新与世界共同前进

  新华社记者

  在近日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在多方面取得的科技创新成就,还有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理念引发广泛关注。确实,近来一个又一个的事例说明,中国正以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劲动能,通过国际合作与世界共同前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也显示,2021年中国有效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一。美国彭博社发表评论说,中国近十年来一直专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这些高技术领域正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

  今年5月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显示,中国作者在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作出了最大贡献,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自然指数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下属机构编制并定期发布。去年年底发布的《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也显示,中国科研城市在全球排名快速上升,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继续保持首位。

  具体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科技创新产品,凝结了自主创新先进技术的华为Mate 60手机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购买热情,一机难求的盛况让人惊叹。

  许多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传播到海外,其他国家民众也得以享受中国创新带来的福祉。比如高铁,已经为中国民众出行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如今许多海外民众也将享受到同样的交通便利。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13日考察中印尼合作项目雅万高铁,在首都雅加达哈利姆站乘坐高铁列车赴西爪哇省帕达拉朗站。佐科表示,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雅万高铁将于10月初正式商业运营。这是他第一次乘坐雅万高铁,在列车以350公里时速运行时感觉很平稳、很舒适。

  在生态文明方面,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海外人士前来学习中国经验。今年6月,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自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治沙人不顾烈日炙烤,参加中外治沙培训班的现场演示。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主管迪奥普·苏莱曼说:“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来防治荒漠化,中方科研人员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使我们从中国技术中获得了启发。”

  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浦江创新论坛上为科技交流合作指明方向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国际科学界人士的共鸣。著名科技出版机构爱思唯尔的全球首席执行官库姆萨尔·巴亚泽特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字白可珊,她在上海参加浦江创新论坛并表示:“展望未来,基于科学的创新将是解决紧迫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全球和中国的科研人员,推动全球科学和创新生态系统合作。”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总裁尼尔斯·彼得·托马斯也为自己起了中文名汤恩平,他刚刚于9月初带队在北京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签署合作意向书,旨在强化双方在开放数据领域的合作。他说:“我感到十分振奋,因为我们双方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迎来了深化开放数据合作的新里程碑。此次合作基于我们双方对促进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的共识,也因应了中国科研人员对开放数据的日益认可和不断增多的实践。”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必将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更多贡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