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十年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3万家
本报记者 杜雨萌
见习记者 郭冀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此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6月6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王志刚表示,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
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王志刚表示,十年来,我国通过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与此同时,我国还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王志刚说。
?加快基础研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如何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王志刚看来,要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
具体来看,一是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
二是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处于全球先进水平。
三是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这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带动形成。研制成功“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五是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形成中心辐射带动示范作用。
六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人才强、科技强,是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前提,是高质量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和最重要的引领力。
王志刚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科技体制改革
加速成果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在各项改革中都是重要的领域,同时始终是走在前面的。据王志刚介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但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有一些硬骨头需要啃。
如针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地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包括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
“只要想做成果转化,政府在不同的环节都会有不同的服务和支持。”王志刚介绍,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3万亿元,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
对于科研经费的支出,王志刚表示,要加强资源配置,一方面是政府投入明确导向,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是引导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科技创新。
“未来,要重点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因为基础研究是从未知到已知,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确定性的过程,加强基础研究就是要把其中的规律、方法、技术路径找到。同时还要把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关系人民生活的重大领域作为科研资源配置的重点。”王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