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补血”亟需新招数 银行可转债转股“有点冷”

薛瑾 黄一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可转债市场从异常狂热到被监管“重拳出击”,吸引不少投资者关注。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与部分公司可转债熔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可转债表现平平,转股进展缓慢,发行规模骤降。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前三季度,银行股表现低迷,不少上市银行股价破净,导致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进展缓慢。转股缓慢,也意味着可转债资本补充能力有限,银行“补血”亟需更多途径。

  前三季度转股缓慢

  截至10月25日,市场存续的银行可转债有10只,包括青农转债、紫银转债、浦发转债、光大转债等。

  一级市场方面,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有紫金银行和青农商行两家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发行规模为95亿元。然而去年截至10月24日,共有4家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合计发行规模高达1360亿元。

  此外,从上市银行披露的今年第三季度末的可转债转股情况来看(剔除可转债尚未进入转股期的紫金银行和青农商行),除苏农银行(苏银转债转股比例48.46%)、江阴银行(江银转债转股比例12.09%)外,其余6家上市银行发行的可转债转股比例均不足0.1%。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频繁下调可转债转股价格。以目前转股比例最高的苏农转债为例,初始转股价为6.34元/股。2019年6月12日,因苏农银行实施201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苏农转债的转股价格调整为5.67元/股;2020年7月2日,因苏农银行实施2019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其转股价格又调整为5.52元/股。

  资本补充能力有限

  为何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遇冷,转股比例不理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银行逆周期让利,市场担忧经营业绩、资产质量,以及不断有银行违规事件暴露等,拖累上市银行股价表现。今年前三季度,银行股普遍表现低迷,近期虽有上涨,但与年初相比,银行指数跌幅仍超过4%,投资者选择转股意愿下降。对于银行来说,转股率下降,意味着可转债补充资本效果不理想。

  国海证券分析师靳毅指出,由于不少上市银行股价长期破净,而银行转债发行价格又不能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所以不少银行转债无法触发赎回条款以实现转股。如果后续发行的银行转债要求与之前类似,那么可转债的资本补充能力会比较有限。

  “虽然可转债可以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在这一点上要优于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但是,可转债只有在完全转股之后,才可以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在此之前,仅有转债价格超过债底的期权部分才可以计入核心一级资本,而该部分一般占比较小。”靳毅表示。

  方式待进一步丰富

  分析人士表示,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方式有两类,一是内源性方式,即通过自身盈利补充资本;二是外源性方式,包括增资、IPO、可转债、定增、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信用风险上升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盈利能力堪忧,内源性资本补充空间在缩小,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外源性资本补充方式成为首选。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今年以来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已达51只,发行规模达到5243.80亿元。截至10月25日,今年以来银行发行永续债已达31只,发行规模达到4913亿元。2019年全年,银行发行永续债数量仅有16只。从发行主体看,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成为主角。分析人士表示,中小银行虽然单笔债券规模较小,但对补充其资本充足率起到了较大作用。

  中金公司研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对银行发行的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需求边际弱化,这将使得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发行难度上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