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把握长寿时代发展机遇

夏学杰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银发浪潮已悄然来临,有很多人认为老龄化就意味着衰老、消极、被动,老年人只是社会的消耗者,是被赡养的对象,难以创造价值。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人口红利,都没有发掘老龄人口潜在的价值,无法开启持久的人口红利。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长寿时代》一书中提出了“长寿时代”的概念。陈东升认为,在长寿时代,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将从传统的消费者转变为长寿经济的生产者,老年人的价值再创造将会带来第三次人口红利。

  长寿时代的市场机遇

  近300年人口呈爆炸式增长,但这在人类发展的时间轴上,不过是短暂一瞬,长寿时代才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一种人口常态和新的均衡。本书总结,长寿时代具有五大特征:死亡率降至较低水平;预期寿命持续延长;生育率降至较低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呈柱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长期超过1/4。首先,死亡率下降带来预期寿命的延长。在人类知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下,人们在不断战胜疾病和衰老带来的死亡威胁。其次,在人口转型期,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从金字塔状走向柱状的主导因素。长期低生育率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使得人口年龄结构的底部逐渐收窄,加剧了人口从金字塔状向柱状转变,加之寿命延长和人口年龄结构顶部扩张,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显著上升,并将超过总人口的1/4,人类进入长寿时代。

  长寿经济是指由老龄人口参与的所有经济活动及其连锁反应的总和。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日俱增。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长寿经济,推动许多行业朝着适老化方向发展,长寿经济规模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增长。当前,长寿经济的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凸显。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研究了美国50岁以上人口在各领域的支出数据,认为美国50岁以上人口产生的长寿经济规模占美国GDP的比重在2018年达到了40%,规模高达8.3万亿美元。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国家,那么这一规模在全球经济体排名中将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位列第三。欧盟委员会在2015年也对其成员国做了类似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欧盟成员国的长寿经济(50岁以上人口的经济)规模占经济总量的28.8%。

  大健康产业已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从全球医疗卫生支出在GDP中的占比来看,2019年美国、瑞士、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普遍超过10%。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16万亿元。

  从被动养老中走出

  长寿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是老年人占比上升后,对经济活动中的供给和需求进行改造,进而形成的新经济形态。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国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占比的提升使得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不过,在长寿经济的初级阶段,老年人更多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长寿时代的来临必将催生崭新的、更高级的长寿经济。届时老年人将不仅仅是需求者,也会主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在长寿经济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日本2018年在《老龄社会对策大纲》里提出构建“无龄感社会”的目标。该大纲指出:“把65岁及以上的人一律视为‘老年人’这一普遍观念已经不现实,所以有必要改变依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方式。”希望通过构建“无龄感社会”,利用老年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技术、经验、人生阅历与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7年的数据统计,日本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年龄高达59岁,他们穿戴得整整齐齐迎接乘客,看到乘客拿行李还会主动下车帮忙搬运。这些难免让很多去日本旅游的年轻人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可以说,日本爷爷辈的出租车司机和奶奶辈的服务员已经成为老年人参加工作的典型例子。日本最近提出将把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至70岁。虽然日本老年人也在逐步重返劳动力市场,但是陈东升认为,日本生产力和创新力还尚未达到规模。在日本,缺乏一个企业帮助老人们从保险、投资、医疗、养老等多学科视角,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健康和财富进行规划、管理和服务,让老人们不再惧怕投资,反而能享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和复利效应,同时还能尽情拥抱“活力养老”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陈东升表示,只有通过先进的筹资模式,将支付与服务相结合,提供整合型养老和医疗服务,才能解决老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促进老人们的消费、生产和创新,从需求端和供给端持续贡献于经济活动,进而催生长寿经济的繁荣和活跃。

  农业时代人均寿命不过30岁,所以“人生七十古来稀”,20岁是青年,40岁是中年,60岁是老年;长寿时代、百岁人生,40岁是青年,60岁是中年,80岁才是老年。这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对人生做规划,整个社会的制度安排也要与这种个人的微观改变相适应。从这样的出发点放眼未来世界,长寿时代就显得并不可怕,甚至让人有些许期待。如何让长寿时代不伴随贫困和疾病?如何让人们在长寿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如何把握长寿时代的市场机遇创新创业?这的确是社会、企业以及个体需要提前思考和规划的重要问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