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华晨宝马电池中心二期揭幕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郭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动力电池中心的扩建,是华晨宝马在沈阳、辽宁以及东北地区持续加大投资的具体体现。动力电池中心二期建成投产,以及即将推出的‘在中国,为中国,为世界’车型——创新纯电动BMW iX3,彰显我们持续引领电动出行的坚定决心。” 魏岚德表示。

  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宝马在中国投资的不断落地,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升级扩建的进一步完成,沈阳将在宝马集团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华晨宝马也将凭借在研发体系、生产技术和新能源产品方面的积累和布局,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加速迈向未来出行新时代。

  9月14日,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中心二期正式揭幕,成为宝马集团全球首个生产BMW第五代动力电池的生产基地。由其生产的宝马新一代电池,将率先搭载在此前一日实现中国首秀的,华晨宝马首款全球车型——BMW iX3上。这一本土化发展的全新里程碑,标志着华晨宝马开启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表示:“动力电池中心的扩建,是华晨宝马在沈阳、辽宁以及东北地区持续加大投资的具体体现。动力电池中心二期建成投产,以及即将推出的‘在中国,为中国,为世界’车型——创新纯电动BMW iX3,彰显我们持续引领电动出行的坚定决心。”

  电池中心二期揭幕 华晨宝马加速本土化发展 

  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中心于2017年投入使用,仅过了三年时间,其二期工程便竣工投产,其产能也由此提升一倍,并为未来进一步扩充产能预留出空间。

  伴随二期的建成投产,BMW第五代电力驱动技术也真正实现量产,这将成为宝马开发电动化车型,实现未来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同时,华晨宝马积累的生产经验,还将反哺宝马全球生产网络,尤其会为接下来的i4和iNEXT在技术上开辟前路。

  在参观过程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中心二期采用宝马全新的生产系统,广泛应用先进科技和工业4.0技术,以确保最佳质量,高效率和灵活性。

  据介绍,目前华晨宝马动力电池中心的模组生产线已实现100%自动化生产,采用喷涂工艺、加装绝缘隔膜等多种方式确保电芯之间彼此绝缘,并运用等离子清洁、智能光学检查等,保证电池模组生产品质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在电池包生产线,则集成了100%在线泄漏和高低压检测,并全线采用自动导航承载车(AGV)作为产品载体。

  除电池中心二期外,记者还参观了华晨宝马研发中心。该中心致力于以新能源技术为突破口,为华晨宝马新能源车型开发电力驱动系统,涵盖动力电池开发,电力驱动子系统集成、调试、验证和测试。这也让其成为宝马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宝马在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基地。

  华晨宝马研发中心于2013年9月投产,并于2017年完成二期建设。今年4月,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已正式动工,将在原有基础上对实验中心和实验车间设施进行扩建。新的设施将提升包括动力电池、电子电器、机械设计等功能在内的全流程开发和验证能力,为华晨宝马新能源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由 “制造”到 “创造” 华晨宝马全面布局新能源

  当前,汽车行业已步入电动化新时代,高档车企纷纷加速布局电动化战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更成为各家车企必争之地。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宝马正积极推进全系产品电动化,并计划到2023年推出25款电动车型。为此,宝马携手合作伙伴华晨在中国全方位布局新能源领域。

  过去几年间,华晨宝马已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并不断迭代升级。其中,BMW 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自2018年上市以来持续引领中国高档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数据显示,宝马5系新能源车型8月销量为1987辆,前8个月的累计销量为17951辆。目前,宝马在中国市场已累计交付75000辆新能源汽车。

  而在生产方面,华晨宝马铁西和大东两座整车厂,均可实现传统车型和新能源车型的共线生产。这一灵活的生产战略具备巨大优势,在优化生产能力的同时可减少厂区空间的浪费,使华晨宝马能够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随时调整产能。

  未来,随着铁西新厂的落成与大东工厂的升级改造,华晨宝马生产体系将更加与时俱进,灵活生产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型。研发中心二期于未来完成扩建后,测试车间和测试台的数量也将翻倍,所有测试台都能开展新能源产品的相关测试。

  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宝马在中国投资的不断落地,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升级扩建的进一步完成,沈阳将在宝马集团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华晨宝马也将凭借在研发体系和生产技术和新能源产品方面的积累和布局,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加速迈向未来出行新时代。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