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行业贸易格局风起云涌 聚酯企业借助期货市场乘风破浪

马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说起聚酯产品,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影子,比如饮料瓶、纺织服装、快餐盒等都是其终端产物。

  简单来说,从原油变成化学纤维的过程,即实现“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就是由聚酯产品产业链来完成的。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已经上市产业链中三个重要品种,即对二甲苯(PX)期货、精对苯二甲酸(PTA)期货、短纤(PF)期货。近日,瓶片期货已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将于8月30日上市交易。

  作为聚酯产业链首个上市的期货品种,PTA期货经过近18年发展,在期现价格联动、产业链企业应用、定价影响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作为承上启下的品种,其上市后显著改变了产业链的市场竞争格局、贸易定价模式以及风险管理理念等,成为产业避险和定价的“指南针”,助力企业平稳渡过难关。

  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马爽 摄

  产业贸易格局生变

  期现结合促行业稳定发展

  由于地域特有的文化底蕴,长久以来,浙江、江苏地区印染行业不断向上游拓展,聚酯行业规模因此得以发展并不断壮大。

  走进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现场繁忙而有序,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线上产品顺序流动,从原材料PTA进入生产线,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最后成为半成品长丝,供下游纺织服装行业使用。

  聚酯产业链品种均起源于原油。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装置生成中间产物石脑油,PX则为石脑油加工提纯后的产物。PX经过氧化催化形成了PTA,其与乙二醇作为原料经熔体直纺聚合反应法制得的成纤高聚物,即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PET)。

  作为国内首个化工期货品种和全球首创期货品种,PTA期货于2006年12月18日上市,此后聚酯行业的贸易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改变。

  章四夕,在聚酯实体企业任职逾十年后,今年上半年入职国泰君安期货有限公司,担任浙江分公司总经理。作为聚酯行业发展的亲历者,章四夕向记者表示:“过去十多年,我国聚酯行业迅速发展,自己也有幸见证了国内聚酯产业从小变大,从大变强的过程。”

  章四夕总结称:“过去20年,聚酯产业链经历了产能从扩张到调整,企业也实现从生产单品种到一体化发展的转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了自身成长和行业优化升级。”

  在调研中记者了解到,恒逸石化、荣盛石化、恒力石化等行业领军企业,均已实现从“一滴油”到“一根丝”的全产业链产品一体化生产布局。

  经过多年发展,PTA行业供需格局也发生逆转,由此前的紧缺转为过剩。隆众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聚酯行业产能为8137万吨/年。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PTA销售中心副总经理徐际恩介绍,2010年以前,国内PTA采购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发展成为净出口品种。在此过程中,逸盛石化作为行业最大的供应商,也在市场变化中不断寻找出路。“PTA期货上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营风险管理工具。”徐际恩说。

  不仅如此,近年来聚酯产业链产品的贸易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贸易模式主要依赖信息不透明或产品数量不对等形式,通过低买高卖方式获取价差,以博弈价格为主,市场风险较大。杭州忠朴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卜红枫表示:“近年来,随着聚酯产业链相关产品期现结合度的提升,贸易商的定价模式也顺势出现了调整,在买入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相应头寸,贸易的风险就变成品种价格的相对变化,而非传统的绝对价格,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贸易风险。”

  “可以说,目前聚酯是期货运用最深入、期货品种覆盖最全的产业,期现结合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邵世萍表示,期现结合解决了传统贸易商靠天吃饭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在此过程中,贸易商也实现了从传统贸易商向产业链服务商、从价格接受者向风险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以明日控股为例,邵世萍介绍,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不仅让明日控股实现了做大做强,更平滑了企业的利润曲线,让产业链参与者从对立价格博弈关系,变成共赢协作关系,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期现结合不仅仅是贸易模式创新,更是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邵世萍说。

  “中间产品”期货承上启下

  打通产业链“任督二脉”

  PTA上承石油,下启聚酯,处于聚酯产业链从“一滴油”到“一根丝”转变过程的关键一环。PTA期货上市后,也增加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黏性。

  国内PTA行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基本上是从下游纺织逐步向上游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PX-PTA-聚酯产业链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市场,PTA期货作为产业链中间期货品种,承担着产业链上下游原料和产成品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

  浙江恒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研究总监王广前表示:“因为上下游价格相关性较高,产业链企业经常把PTA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对冲工具,在多数时间,PTA期货都可以为企业规避价格风险和管理库存贬值风险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点在2020年体现得格外明显。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原油价格暴跌,市场需求低迷,PTA现货库存大量积压。借助PTA期货市场,生产企业普遍维持较高开工率,通过注册期货仓单、仓单质押获取流动资金。2021年,PTA现货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此时留存在期货交割库中的PTA仓单被注销,重新流入现货市场,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压力。

  王广前表示:“PTA生产企业可以在库存累积时,通过注册期货仓单缓解库存压力,在需求向好时释放仓单,充分运用期货仓单蓄水池功能,有效缓解了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下游聚酯和纺织产业的冲击。”

  作为聚酯产业链另一个重要的中间产品期货,PX期货自2023年9月15日上市以来,助力缓解了国内贸易活跃度低的问题。PX期货上市前,国内现货市场参与主体有限,流通量较少。期货上市后,在为产业提供套保工具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现货购销渠道。王广前介绍,一些之前未参与过PX现货贸易的贸易商,借助期货开展期现业务或参与交割,得以进入现货贸易领域。随着现货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增多,贸易活跃度提升,对上下游企业来说,也增加了一个新的现货购销渠道,价格竞争也更加充分。

  同时,PX库存主要集中在PX生产企业和下游PTA工厂的局面逐步得以改变。“目前,PX期货已成为现货市场的蓄水池,帮助上下游企业优化库存,降低经营成本,在助力调节供需错配、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良均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PX生产国与消费地,上下游企业均存在大量的保值需求,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加入到PX期货中,期货市场的影响力继续提升,基于PX期货的现货贸易、衍生品策略等占比将会不断上升。

  期货价格成现货贸易重要参考

  助力产业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

  经过近18年的发展,PTA期货在期现价格联动方面表现突出,并得到各方的高度认可。郑商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占全国总产能近95%的PTA生产企业均已参加PTA期货交易;下游产能前20名的聚酯企业中,参加PTA期货交易的有18家,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72.66%。

  卜红枫表示,目前,PTA是期现结合度最高的品种之一,但PTA市场定价模式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PTA期货上市以来,上下游企业对PTA期货工具的运用,经历了从不接受、了解、学习、尝试、运用的过程。PTA期货上市之初,企业现货采购规模普遍较小,对期货市场功能的认知也不足,期现结合程度偏低。经过多年市场培育,PTA现货贸易中,企业采用期现结合模式定价的占比显著提升,2018年达到95%以上,目前PTA基差贸易则已进入上下游企业的年度合约体系。”

  目前,PTA现货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现货市场自由贸易时的价格。杭州忠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99%的PTA现货贸易都按照“期货价格+升贴水”的方式定价。相比于传统定价方式,期货价格更加权威、公开和透明,点价交易双方只需协商确定升贴水,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定价效率。

  另一部分是PTA生产企业每月月底公布的月结价,用于大型生产集团与下游客户签订年度合约货结算。据PTA龙头企业逸盛石化等介绍,月结价通常参考月度的现货市场均价,而现货市场均价又是根据“期货价格+升贴水”交易而来,因此月结价仍主要受期货价格影响。总体而言,PTA现货市场定价机制是以期货价格为核心的定价模式。

  不仅如此,PTA期货也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定价参考。PTA产业上下游品种作为舶来品,我国的定价影响力一直较弱,以往时常面临“国外炼化工厂利润爆棚,国内下游苦苦挣扎”的困局。PTA期货上市后,尤其是2016年后,PTA期货价格逐渐成为聚酯相关产品的定价基准。章四夕表示,随着我国聚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谈判话语权逐渐增强,我国PTA产能在全球的比重也大幅攀升,PTA期货已成为国际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

  作为生产PTA的主要原材料,长期以来,PX并没有人民币日度价格,现货贸易定价依赖普氏等美元价格,内贸长约仅在结算时按照当期汇率折算成人民币。“PX期货上市后,填补了国内人民币日度价格的空白,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发挥,公开、透明、连续的期货价格得到了产业链企业的认可,PX市场的定价基准也从传统的外盘美元定价,转变为目前的外盘美元定价与内盘人民币定价并行的模式,且彼此相互影响。”吴良均表示。

  徐际恩认为,未来随着聚酯产业链期货品种不断完善,以及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将推动更多国内企业走向全球,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拓展海外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