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继续“抢跑”降息预期 金价调整或为良好买入窗口

马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3年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态2024年的货币政策将边际宽松,此后市场进一步交易美联储降息预期逻辑。同时,以国际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价格也节节攀升。

  业内人士表示,本轮国际黄金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驱动。虽然降息预期一再推迟,但美联储迈向降息的大方向是确定的,市场仍会继续“抢跑”降息预期。此外,考虑到大选,美国政府仍会不断提高资本开支以保持经济高增长,而历史经验表明,黄金价格与美国财政赤字之间存在良好的同步性,预计后市金价仍存上涨空间。

  短期跟随降息预期摇摆而波动  

  Wind数据显示,伦敦现货黄金价格自2023年12月中旬创下阶段新低1972.6美元/盎司后,便开启震荡上行模式,今年3月更是加速上涨,并于5月20日创下历史新高2450.1美元/盎司。尽管期间出现多次调整,但整体仍处于高位,近期维持在2370美元/盎司附近运行。

  “本轮国际黄金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驱动。”五矿期货金融分析师蒋文斌表示,2023年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中,鲍威尔提到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与会者在会议中讨论了有关降息的问题,表示降息开始进入美联储票委的考虑范围。鲍威尔对于降息的表态驱动金价在去年12月走出第一轮显著上涨行情。2024年上半年,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特别是PMI及零售销售数据的走弱,市场进一步交易美联储降息的预期逻辑。不过,5月之后,美联储官员表态偏“鹰派”,降息预期有所回落。

  铜冠金源期货研报认为,贵金属价格的短期波动会受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摇摆而波动。虽然降息预期一再推迟,但美联储迈向降息的大方向是确定的,市场还会继续“抢跑”降息预期。此外,全球大选的不确定性,尤其是11月美国大选,都将加剧市场波动,提升市场避险需求。

  中金公司分析员郭朝辉认为,美联储降息靴子落地可能是黄金市场的“分水岭”。而降息之前的政策转向期或是贵金属资产的价值彰显时刻,降息预期交易的利好可能延续。

  美财政政策走向成重要影响因素

  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预期因素,美国财政政策走向也是影响未来金价的重要因素。

  “美国财政政策走向将对黄金价格形成重要影响。”蒋文斌表示,通过回顾美国财政政策走向以及黄金价格走势发现,美国财政赤字扩张对于中期黄金价格变动具有主导作用。

  具体来看,蒋文斌介绍,2000年以来,美国财政赤字仅在2011年债务上限危机后得到明显控制,其余时间段均处于扩张态势。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黄金价格也仅在2011年至2015年出现趋势性下跌行情。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政府推出前所未有的宽松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出现大幅扩张,之后黄金价格迎来了上涨行情。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预测,2024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92万亿美元。紫金天风期货贵金属研究员刘诗瑶表示,在当前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为了大选考虑,美国政府仍在不断提高资本开支以保持经济的高增长。

  “美国货币超发不但会引发通胀问题,也会引起其他经济体对于美元信用货币体系的不信任。”刘诗瑶表示,历史经验表明,黄金价格与美国财政赤字之间存在良好的同步性,财政赤字的增加往往预示着黄金牛市的起点。

  看好贵金属市场后市表现 

  尽管短期国际黄金价格出现一定的调整,但是多位业内人士仍表示看好其后市表现。

  “下半年,贵金属价格将会由美联储货币政策以及美国财政政策主导。”蒋文斌认为,美联储政策宽松程度不及预期,货币政策驱动作用将有所减弱。不过,在美国政策利率维持高位的情况下,美债利息支出难以下降,同时必须支出削减空间较小,预计其财政赤字规模在2024年仍难以出现明显缩窄。策略方面,对贵金属市场维持看涨思路,重点关注白银市场的多头配置机会。

  刘诗瑶认为,在美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背景下,黄金的锚定因素为美国债务扩张的高度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黄金的诸多表现看似脱离了传统的分析框架,即美元逻辑与利率逻辑,实则是新的宏观环境下与新的锚点挂钩。在经历前期集中上涨后,近期黄金价格上行动能有所减弱,但是潜在的短期驱动因素仍有两个:一是制造业恢复过程中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通胀预期的上行,特别是PMI在短暂回落后再度回到上升通道;二是如果劳动力市场和通胀数据表现无法给美联储首次降息提供更多积极信号。因此,在降息预期的多次折返中,金价的下跌将是良好的买入窗口。

  铜冠金源期货研报也认为,在一次次美联储降息预期折返中,金价的下跌都是很好的买入窗口。对于白银而言,供需缺口扩大和低库存将为银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银价的高弹性或将在下半年再度凸显。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