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金价攀升 投资者消费热情不降

马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月30日(正月初九)下午,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北京国华商场时发现,当天是工作日,虽然卖场没有熙熙攘攘的景象,但仍有消费者在挑选兔年生肖系列金饰、投资金条等。

  实际上,步入2023年以来,国际金价稳步攀升,1月26日(正月初五)创下2022年4月下旬以来高点,让多头投资者在“迎财神”当日赚得盆满钵盈。

  针对黄金市场越涨越买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市场阶段性销售火爆,可能是受到旺季效应提振。从长远角度来看,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金价表现持乐观态度。

  越涨越买

  一直以来,中国百姓都有春节购金的习惯,今年春节也不例外。

  “我孙女快过生日了,想买个生肖兔造型的金饰。”正在生肖系列柜台挑选金饰的一位阿姨说,本来想在春节期间过来买,但考虑到长假期间人多,就改挑工作日来买了。

  国华商场二楼的投资金条柜台也围着一些消费者,不少人在挑选克重偏小的金条。电子屏显示,当日投资金条基础金价为421.6元/克。

  实际上,2023年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延续2022年11月以来的稳步攀升态势。1月26日,COMEX黄金期货主力连续合约冲高1949.8美元/盎司,创下2022年4月下旬以来高点,较2022年11月初的低点1618.3美元/盎司累计涨超20%。

  东海期货研究员刘晨业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2年11月至今,美元指数见顶回落推动金价走高,背后的逻辑主要是市场预计美联储将放缓加息。从资金角度来看,外盘期市管理基金多单增加、空单大幅减少情况也助推了金价走高。”

  CFTC(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上周,COMEX黄金期货管理基金净多单较2022年11月初增超12万手,其中多单增约5.3万手,空单减少约6.8万手。

  “以美国实际利率和美元汇率为代表的持有成本两端持续回落,助推了金价稳步攀升。”一德期货贵金属分析师张晨表示,美联储加息放缓预期强化,以及欧美经济数据强弱分化,从宏观面驱动持有成本端的回落。

  金价攀升之际,消费热情为何不降反升?针对此现象,刘晨业称,从金饰消费角度来看,临近节假日是金饰消费旺季。虽然从年度视角来看,金价走势一般与金饰消费量呈反向关系,但阶段性销售火爆现象可能受到旺季效应提振。此外,从金条投资角度来看,投资者可能更为看好金价长期表现,从而选择顺势买入。

  张晨表示,除了假期效应叠加久违的返乡高峰助燃金饰传统消费旺季,2022年四季度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家央行持续增持黄金,令消费者坚定看好未来金价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黄金消费。

  反向指标或无效

  在金价连续上涨之际,通常被当作反向指标的IG情绪指数显示,多数散户持有净多头,这或暗示黄金价格可能下跌。

  最新的IG客户情绪显示,近60.56%的客户为黄金净多头,净多头和净空头的人数比率为1.54:1。

  IG客户情绪指标通常被作为散户情绪分析工具之一,主要聚焦散户交易者在外汇、商品、股票等不同市场的持仓情况。其背后蕴含的原理为散户交易者通常忘记市场可能达到极限水平的事实,倾向于形成从众行为。因而,IG客户情绪指标在指导交易时,通常被当作反向指标,即极度看涨的情绪指数可能预示着调整即将到来。

  刘晨业表示:“IG客户情绪指标主要通过分析散户交易者持仓状况,来为短期价格判断提供参考,当散户情绪显示出强烈看涨或看跌信号时,后市价格或朝相反方向变动。”

  反向指标会否在黄金市场奏效?在张晨看来,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黄金自身属性具备天然的看涨倾向,上述逆向分析方法对于黄金而言并不十分适用。

  具备多配价值

  在过去一年的大多数时间中,金价与美元指数走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和节奏有密切关系。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在海外经济增长放缓预期下,黄金仍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

  刘晨业认为,未来金价仍将受美元汇率变化以及美债收益率变化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市场对本轮美联储加息的终点利率高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预期会否发生改变。

  对于“未上车”的投资者而言,是否还有机会?张晨表示,从长周期角度来看,2023年黄金走势总体偏乐观。一方面,随着美联储紧缩政策渐近尾声,利率端的压制有望趋弱。另一方面,从美国经济角度来看,更深层次的放缓乃至衰退无法避免。“预计2023年对黄金的压制主要出现在上半年,无论是配置交易还是投机交易均是多单进场的良机。”张晨说。

  刘晨业表示,看好未来金价表现。长期来看,美联储若开始降息,金价或受美元及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共振影响走强。“2023年在海外经济增长放缓预期下,黄金受其避险特性影响,在商品中表现或相对偏强,具备较好的多配价值。”刘晨业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